A4:副刊总第3029期 >2024-03-01编印

庙堂偶遇“小老头”
刊发日期:2024-03-01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李海斌
  2020年清明前,在巫山县庙堂水库工程所在地,我偶遇了一个“小老头”,他其貌不扬、身显单薄、一身“邮政绿”、不善言谈,却是2007年感动重庆十大人物,2008年全国邮政系统先进个人,2009年重庆市道德模范、重庆市劳动模范,2010年全国交通运输行业文明职工标兵,2011年重庆市优秀共产党员,重庆市巫山县邮政局官阳邮政支局投递员王安兰。
初见“小老头”
  3月23日,我们作为庙堂水库的先遣队,一行5人,租了套三层砖房,正式入驻庙堂水库施工现场(原巫山县庙堂乡庙堂村),自然而然我们便有了邻居。31日下午,隔壁邻居“维稳”说他家要来亲戚,他老丈人和丈母娘,他要准备炖猪蹄!家里来客人了,女婿女儿自然要好好准备,毕竟是最亲的人。他随后又说了句“我老丈人也是这个地方的人,家就在你们隔壁”,第一反应我便想到了青梅竹马,对着“维稳”会意一笑,其中的意思自然他也明白。
  晚上9点多,一辆白色面包停在门口,下来一对老人,男的个不高、有点瘦,左眼比右眼小,女的背明显驼背,身体瘦弱单薄,但能看出来年轻时定是美女。刚下车,就开始从车厢搬东西,有吃的喝的,还有鞭炮礼花,我顺手帮忙从老人手里接过米袋子,放到门口,碰触间,老人的手让我感觉到了“沟壑”和“毛躁”。
  寒暄了几句,“维稳”把我们几个“外乡人”介绍给老人,老人笨手笨脚、手有点抖,从裤兜掏出烟发给我们,只说了句“喝烟”,抽烟的同事客气的接过烟,寒暄了几句,我们便离开了邻居家。“维稳”在送我们出门时说他老丈人不善言谈,但是个名人,是劳模,还参加过去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70周年”阅兵典礼,叫王安兰。
  “生死邮路”主人公
  我记住了这个名字,这个略似女性化的名字,王安兰。回到住地,用手机浏览器输入“王安兰”,热搜有2个,一男一女,男的便是“维稳”的老丈人,原来他是重庆市巫山县官阳邮政支局投递员,在庙堂乡被整体搬迁前,他已在这里做了19年的步班投递员,曾无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19年间,他共投递邮件131万件,投递党报党刊80万件,从未发生过积压和延误。他“爬行”过的山路超过16万公里,相当于绕了赤道4圈。《光明日报》(2013年07月26日10 版)《穿越“生死邮路”-记重庆市巫山县官阳邮政支局投递员王安兰》里有这样一段:素有“小西藏”之称的庙堂乡,曾被列为“中国最贫困的10个乡镇”之一。这里地处大巴山深处,东连神农架,南靠巫山,西临平河,北接湖北当阳,全乡平均海拔2000米,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175公里。从公路尽头的官阳镇到庙堂乡,约80公里的羊肠小道要翻过多座海拔超过3000米的大山,很多地方只能手脚并用在悬崖峭壁间爬行。1998年前,这里曾是巫山县唯一不通公路不通电的乡,当地约80%的居民从未到过县城。这个“小西藏”的对外联系,全靠王安兰这样的步班投递员。这便是这个其貌不扬却不简单的“老小头”的“完美简历”。
  随后一部仅20多分钟的微电影吸引了我的眼球,由老人19年步班投递历程改编的微电影《生死邮路》,短短20多分钟,让我对这个“小老头”有了更深切的了解。当看到他冒着大雨、顶着烈日、跋山涉水、穿梁越溪、来回三趟终究把一份重点高中录取通知书送到了本人手里,画面是他满脸血迹,确面带笑容,我不由的流泪了,就在这一刻,我找到了我在这条“水电路”上坚持走下来的理由,老人家不忘初心,我辈必将牢记使命!“劳模”庙堂寄语
  4月1日中午,我们五人临时组成的项目部中午饭是陕西特色的“臊子面”,临时决定,请老人吃面。快下午一点,老人清明祭祖回来,厨房便点火下面、烧汤,为老人专门做了四碗具有“薄筋光汪酸辣香”的陕西特色“臊子面”,以表敬意。
  饭后,和老人聊天,老人对面赞不绝口,更对陕西人的热情激动不已,我们向老人简单介绍了十五局的业绩、庙堂水库工程概况后,老人不知是激动还是“邮病”,不住的抖动右手,就像19年间从他手中“抖”出去的信件,他说他这一辈子是党的人,也是党的投递员,庙堂的路他太熟悉不过了,可以说每个石头上或许都有他的脚印、手印、血印,原来没有路这里的村民太苦了,他自然而然也就成了最亲的人,他为乡亲们送来了远方的慰问、关怀,更带来了国家的党政方针,他觉得知足了,他对得起国家和人民,但他最对不起他的老婆和孩子。老人边说边落泪,擦干泪,他继续说,你们是大单位,是央企,我相信你们会建好这个水库,我也相信,我会看到水库建成的那一天,到时我会来看你们、看这里的山、这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