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副刊总第3008期 >2024-01-05编印

路之丰碑
刊发日期:2024-01-05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向 欣
  第一次知道下庄这个地名,是我和同行去重庆巫山县竹贤乡采风那天。
  说这里有个下庄村,是一口锅;说下庄有许多人一辈子没有走出过锅底;说下庄人后来在绝壁上挖了一条路;说挖路的时候死过人。
  这样的说,听在耳里感触不大,但大家都决定要去走一走通往下庄的路。说的是走,其实是开车前往,那年的路还没有安装防护栏,只觉得窗外就是万丈深渊,那种紧迫感迫使司机不敢继续往下开,车里的人便下来走路,途中遇到了毛相林支书跟“大力士”。
  毛支书说,这条路虽然现在还没有硬化,但对下庄人来说,再也不用在绝壁上的羊肠小道上拉着绳索攀爬。通车的那天,全村的人跟在车子后面跑,把这条公路跑了一遍。毛支书说,当年修路的人滚下了悬崖,摔成了坨坨,但村里的人还是举手要接着修路。毛支书说,大力士一个人能背六百多斤。
  大力士高高大大的, 站在旁边,憨厚,老实,一句话都没说。
  《开山人》开机仪式上,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毛相林接受采访
  我还记得当时毛支书说这些的时候,眼里泛出泪花,但又骄傲的神情。我也还记得,当时我们那群人,围着他们二人,脸上露出的那份崇敬。
  时过几年之后,我再次去下庄,是五人团成行,是担着一定要为下庄写本书的任务。那天下着暴雨,下庄的路已经硬化,装上护栏了,但车行依然惊心动魄,然而我们并未生出退意。当时那种义无反顾前去的决心,我现在回想,似乎我们身上也有了来自下庄人的那份胆气,让一切都变得像朝圣一般的虔诚。
  在下庄停留的两日,我们五人走进下庄村的每一户,听着每一个村民讲述当年修路的经过、细节、故事还有事故。我们拿着本子,用笔记下每一句讲述,都成了后来书里最真实的还原。而在这个过程中,那份激荡在内心的感动,让每个人数次憋着眼泪,忍下哽咽,对着村民们现如今云淡风轻甚至欢愉的笑颜,而回以膜拜的眼神。
  我没想到的是,《开山人》这部电影,也做到了那样真实的还原。我记得村里人讲述的跟电影重叠的这一幕:重病的人由几个人抬着攀爬在绝壁间的小道上,但是爬到半路病人咽气了,又跪着爬着抬回来;这一幕:外面的煤炭运不进来,祖祖辈辈砍柴几乎把草木砍光,有村民冒险去绝壁上砍树,村里人找了几天才在崖壁下找到砍树人的尸体,用竹筐把碎了的尸体一块块捡回来;这一幕:用绳子把男人吊到半空中,在绝壁上打炮眼,屋里的女人背着背篓爬行在绝壁小道上给山上的人送饭;这一幕:男人去撬千斤重的石头,跟着石头一起滚下万丈悬崖,村里人哭嚎着将碎尸抬回去;这一幕:说路不修了,逝者的老父亲说如果不修,祖祖辈辈的孩子们就再也娶不到媳妇了。
  如果说讲述是村民在压制内心永远抹不去的伤痛,而电影却是实实在在地通过视觉冲击,传达着那份感天动地的豪勇,剥开了那种吞血咽泪的艰辛,敲碎了那平静岁月深处的付出,定格了那逝去的活着的仰面向阳的质朴。都在说下庄精神,我更愿意理解为,那个曾经生活在世外桃源的下庄人,有着那来自生命最初的善良,那对抗困境的生灵本能,有着最简单质朴的生活愿景,和足以傲视一切苦难的血性。
  走出去!活得更好!让子孙更富裕!
  对“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的理解,老一辈的理解最深,而我这一代算是亲历了关于它的进程,并享受到了这样的实惠。而对那些曾经生活在锅底的下庄人来说,这条绝壁天路,可以说是他们奔向小康路的丰碑。
  我还记得当年为下庄写书的五人组,书稿完成之后,每个人都说了同样的话:写得特别痛苦。如今想起来,那痛苦的根源,好似我们亲历了那一场壮志昂扬,跟随着哭哑了喉咙;好似我们就是哪位下庄人的爱人亲人;好似我们看着这世外桃源一般的欢欣,又好似慰藉不了心内的暗痛。我们无疑是多情的人,我们感恩幸福,期许未来,却永远都想张开一个怀抱,去抱拥下庄村的每个人。
  我期待电影《开山人》被每个国民观看,这是一场心灵的献礼,如果每个人都还在关注心灵的话。这更是一场与精神有关的教养,如果每个人都还在注重精神的话。如果说三百五十万川军出川抗日仅剩十几万人回川,有着惊天地泣鬼神的民族血性,那么下庄这小小的一隅,它有着中国老百姓那天生地养一般的愚公之大智大勇。
  它应该传承,也必须传承。在这一代,下一代,世世代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