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视点总第2986期 >2023-11-13编印

撼动下庄的双向奔赴
刊发日期:2023-11-13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11月7日,第二十四个中国记者节前夕,重庆市记协组织全市新闻战线50多名代表,在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开展增强“四力”教育实践暨作风建设座谈活动。在巫山县委党校下庄校区外的院坝里,二十多年前参与报道下庄修路事迹的几位老记者,与参与向绝壁要天路的村民代表,举行了一场特别的见面会———
  忠州日报记者 毛世洲
  11月7日下午1点多,在巫山县委党校下庄校区外的院坝里,一场时隔二十多年的特殊见面会在这里进行。
  “你是侯记者啊!”
  “对!你是?你是老黄嘛,老了哟!”
  “你是黎记者,我记得到,你当时老(扛)的一个zhua zhua(摄像机)。”
  “是的,我记得你家老人怕我把她魂摄跑了,哈哈哈!”
  “二十多年没见,你们都还好吗?”
  ……
  特殊而有趣的寒暄场面,持续了近十分钟,有人眼角渗出了泪水。
  见面的双方,分别是:二十多年前担任《万州日报》《三峡都市报》及万州电视台的记者黎延奎、郭延平、钱犁、覃昌年、侯长青、骆勇———他们见证并记录了修建下庄天路过程中的许多感人瞬间;全国脱贫攻坚楷模、下庄村党支部书记毛相林,以及十多名五六十岁的村民代表———他们都曾参与了下庄天路的修建。
  重庆直辖后很长一段时间,原下川东三区八县归万州移民开发区管辖。1999年9月下旬,万州移民开发区党工委宣传部组织《万州日报》《三峡都市报》和万州电视台的7名记者来到下庄村集体采访。他们用镜头和笔触,记录下了下庄人向绝壁要天路的一个个感人场景。到2004年公路建成期间,他们中很多人四进四出下庄村,有的甚至进出数十次。
  今年11月8日是第二十四个中国记者节。节日前一天,重庆市记协邀请7位(其中1人因工作原因未参加)在二十多年前数次深入下庄采访的老记者回访下庄,同时组织各市级媒体、各区县融媒体中心记者现场见证,以这种特殊方式迎接记者节的到来。
  寒暄之后,市记协领导简明扼要地说明了见面会的意图。尔后,现场出现短暂的安静———老记者和村民之间有太多的话想说,却都不知如何从头说起。
  “大家平时经常说一定要好好感谢记者,现在这些记者来了,你们怎么又没话说了?”毛相林发话了,似批评,更似激将。
  “确实得感谢你们这些记者同志,把我们下庄宣传出去了。没有你们,就没有下庄的今天,也没有下庄人现在的幸福生活!”村民陈正楷的这番话,打破了僵局。
  “不,是你们首先感动了我们。我们想着一定要将你们的故事讲出去,让更多人知晓,获得更多支持。”老记者覃昌年接过话茬。
  覃昌年今年已经70岁,但精神矍铄。1999年8月的一天,从教师行业转战记者行业的覃昌年,来到竹贤乡采访。乡党委书记说下庄村在修路,推荐他去看一看。这一看,覃昌年被村民在悬崖上“啃路”的场景震撼到。采访回去,他写成了一篇5000多字的通讯《凿天坑》,整版刊发于《三峡都市报》。这也成为首篇有关下庄人修路的新闻报道。
  陈正楷与覃昌年的对话,一下子拉近了距离,几位老记者和村民互动起来。
  “我们修路是为了我们自己好,为了造福后代,但你们是为了我们好呀!”
  “你现在还能背得起好重?不得了,还背得起三四百斤?要保重身体啊,好好享受这好日子。”
  “那时候,乡亲们都住的土坯房,还有茅草屋,我今天沿路看到,现在全是盖的新楼房,变化太大了!”
  “我记得你叫陈祖英,当时你是村妇女主任。我们每次来,都是在你家吃饭,可好吃啦!”
  “以前的条件有限,那些生活对不住人。有了你们的报道,我们的路修通了,家家户户过上了好日子,住有民宿,吃有农家乐。你们这次来了,一定要多待几天,好好感受我们的新生活。”
  ……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忆往昔,话今朝,如同几十年中断了往来的亲戚再相见。
  “你们不仅冒着生命危险帮我们拍照、写报道,还给我们捐钱,真的是我们的大恩人!”一名妇女回忆起当年的事情,泣不成声。
  在悬崖峭壁上修路的艰苦难以想象。为了采集到第一手的影像和现场画面,记者与村民们一道冒着生命危险“飞檐走壁”,拍摄下了大量珍贵史料。他们既见证了村民腰系绳索吊在绝壁上打孔、填埋炸药的惊险场景,也亲眼看到一名村民摔下悬崖的惨状。被村民视为领导的他们,在做好采访工作的同时,还参与安慰遇难者家属、主持追悼会,激发了村民们继续修路的热情。每次进入下庄,记者们总会将随身携带的所有钱物捐给村里修路。
  当年的村妇女主任陈祖英,女儿袁孝鑫大学毕业后,回到村里开了一家扎染工坊,并当选为村委会主任。父辈们与老记者们畅谈时,她在一旁认真地听、默默地记。
  “我早就听说你们帮助我们的故事,你们对我们恩重如山。过去,我们下庄人未辜负你们;未来,我们更不会辜负你们。二十多年前,我的父辈们修了一条8公里长的泥结石路;如今,我正在带领大家闯出一条乡村振兴路。”被毛相林介绍给众人后,袁孝鑫站起身来,深深鞠躬,道出自己的心里话。
  “希望你们要多带家人、朋友来下庄走走转转,我们管吃管住!”“你们的恩情,世世代代下庄人永远铭记在心。”“这里的每一点变化,都离不开你们当年的付出。”……类似的话,从会面开始,直到会面结束,始终挂在村民的嘴边,也表露在他们的神情中。
  事实上,下庄人一直很懂感恩。老记者们回忆,当年每次进村采访时,村民们都会给予全方位的呵护,带路、扛脚架、背行李等等。他们拿出家中最好的食物招待记者,甚至专门派人去山外买回当时在下庄还算奢侈品的酱油给记者做饭。每次记者离村时,村民们总是挥手相送,场面令人动容。
  而今,在下庄人事迹陈列馆、下庄村史馆,那些年媒体对下庄的报道展陈随处可见,既有剪报,也有整张报纸,还有多媒体显示设备。展出的很多内容,均来自几位老记者当年拍摄的照片。影厅放映的宣传视频,引用的资料画面均系当年万州电视台记者所拍摄视频。与此同时,7位老记者采访时的一张合影也被裱好,并标注出每个人的名字,摆放在醒目位置。听闻老记者们将回访下庄村后,村民们决定授予他们“下庄村荣誉村民”称号。
  下庄人心中明白,正是因为7位老记者那些年一篇篇发自下庄的报道,让外界知晓了下庄,认识了下庄人。经过政府拨款支持,社会各界捐款捐物相助,几年后,一条8公里长的毛路终于修成。再后来,这条路被纳入“四好农村路”建设范围,增加会车位置,完成硬化,成为一条致富路、一条康庄大道。
  下午3点,老记者们告别下庄村民。村民们拉着他们的手,依依不舍。
  “做这样的记者,值了!”“他们的敬业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们的这些作品没有获得中国新闻奖,却远比获奖更有意义……”几名年轻记者见证了这样的场景,连声感叹。
  有记者微信朋友圈感慨:敬业的记者,感恩的村民,成就了一场撼动下庄的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