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视点总第2986期 >2023-11-13编印

老记者的下庄情怀
刊发日期:2023-11-13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11月7日,第二十四个中国记者节前夕,重庆市记协组织全市新闻战线50多名代表,在下庄村开展增强“四力”教育实践暨作风建设座谈活动。图为记者们与老百姓围坐在一起,畅谈下庄未来。

  11月7日,第二十四个中国记者节前夕,重庆市记协组织全市新闻战线50多名代表,在下庄村开展增强“四力”教育实践暨作风建设座谈活动。图为记者们与老百姓围坐在一起,畅谈下庄未来。

老记者们在参观陈列室后,与毛相林(右四)、市记协专职副主席丁道谊(右五)合影。

老记者们在参观陈列室后,与毛相林(右四)、市记协专职副主席丁道谊(右五)合影。

  

前言》》》
  二十多年前,他们怀揣满腔新闻理想,冒着生命危险在绝壁间采访,成为最早报道下庄天路的7名记者,留下的珍贵文字、影像资料成为“无价之宝”;他们的报道,引起了外界极大关注, 财政拨款、社会捐资,让下庄人成功向绝壁要“天路”,彻底改变了下庄人民的生活。
  今年, 在第24个记者节前一天,时隔24年之后, 这些老记者们受邀回到下庄。 看到家家小康、户户富足、柑橘满园,被当年的采访对象亲切呼出名字“黎延奎、郭延平、钱犁、谭昌明、侯长青、覃昌年、骆勇”,被村民簇拥一起忆往昔、话家常, 并被授予“荣誉村民”……这,或许是比获得新闻奖更有意义的事情。他们,不愧于“记者”这个称谓! 致敬他们!
  本报记者 任美莲 陈久玲 文/图
  青山绵延云雾间,恍若世外桃源山。深秋时节,站在鸡冠梁上俯瞰下庄,云雾缭绕下果树成林,生机勃勃。
  11月7日,竹贤乡下庄村迎来一批“特殊”的客人,———当年报道下庄的老记者们。
  老记者再次齐聚下庄
  1999年,正当下庄人向绝壁要“天路”的时候,黎延奎、郭延平、钱犁、谭昌明、侯长青、覃昌年、骆勇等多位记者数次到访下庄,冒着生命危险,拍摄了珍贵的影像资料,这些影像资料成为现今学习宣传下庄的“无价之宝”。
  24年后,几位老记者再次齐聚下庄和村民一起畅谈20多年来的乡村振兴巨变。
  当天,老记者们坐上大巴车前往下庄。车子缓缓前行至楚阳场镇路段,墙体彩绘讲述“下庄故事”展示“美丽农村”展现“幸福生活”。马路两边实施的绿化工程,更是扮靓片区入口,让人耳目一新。
  继续向四面群山合围的竹贤乡下庄村前行,高耸的山顶上,云雾还未散去,从海拔1100多米的山崖放眼望去,100多道“之字拐”的“天路”若隐若现。
  “鸡冠梁到了,大家可以下车参观。”讲解员话音刚落,老记者们纷纷看向车窗外,感叹熟悉的名字“陌生”的地方。
  站在鸡冠梁处老记者们俯瞰形似飘带的蜿蜒山路以及下庄人昔日修路留下的历历痕迹。“我不知道当年是怎么从这个悬崖峭壁爬上去的,现在想起还是后怕。鸡冠梁是整个工程最险要的地方之一,上望千仞绝壁,下临万丈深渊,孤峰入云。当时的老百姓为了出个门,致伤致残,乃至丢掉性命,是常有的事。今天再走下庄路,仰望四周,巍巍青山依旧在;俯瞰下庄,翻天覆地展新颜。”70多岁的老记者覃昌年感慨良多。
  抵达下庄村,映入眼帘的是传统的土坯外墙、木制的门窗、精致的围栏,点缀起古朴静谧的村舍院落;房前屋后山泉绕户、阡陌交通,美池、桑竹相映成趣,田间地头生机盎然……
  在下庄陈列室,一张张触目惊心的照片,一段段慷慨悲壮的文字,一个个生动逼真的场景……老记者们看到下庄人修路的艰辛场景,不禁再次眼眶潮湿!
  从1997年到2004年,在毛相林带领下,村民们耗时7年,以“山凿一尺宽一尺,路修一丈长一丈”的信念,牺牲了6个人的生命,才在绝壁上抠出一条长8公里的“天路”,打开了走出“天坑”的通道。
  “那些艰难的日子,大家终究是咬紧牙关修通了路,也带了希望……”老记者郭延平说。
  今年年底,下庄村还将修通到巫山小三峡景区的道路,并形成旅游环线。游客在游完巫山小三峡、大昌古镇后可到下庄村旅游,届时,下庄村的游客还会更多。
  与村民忆往昔谈未来
  在县委党校下庄校区的院坝内,老记者们和当年参与修路的村民们围成一个圈,一起回忆往昔,畅谈未来……热烈、温馨、兴奋。
  “你是钱记者!”“这位是骆记者!”“你们都六七十岁了哟……”“陈大姐我们还想吃你煮的饭呢!”“你们能来我们不仅欢迎还很高兴,非常感谢你们当年爬悬崖峭壁帮我们做宣传。”老记者们和村民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有说不完的话,无不感慨下庄20多年来的感人变化。
  “感谢你们当年深入下庄采访报道,把我们这里的消息传出去,让更多的人关注到我们,才有我们下庄的今天。参加开凿“天路”的村民陈祖英感谢当年老记者们的付出,感慨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如今,陈祖英在下庄村经营着一家农家乐,女儿也返乡创业用扎染讲述下庄故事。
  “初见村民黄会元时只见他正在用似机关枪的凿岩机,在崖壁上施工,见我们到来,他停下手中的活向我们走来,当他摘下安全帽那一刻,只见他的头发被清晰的分成了两个颜色,被帽子遮住的是黑色露在外面部分和眉毛却被灰尘染的发白,我忽然觉得他非常特别。然而,第二天就因为一场意外,夺去了他年轻的生命。追悼会上,悲痛的毛相林问大家,路还要不要修下去?抹干眼泪的乡亲们,齐刷刷都举起了手———为了牺牲的和活着的人,修!”老记者钱犁回忆起当年情景,声音哽咽。
  光阴似箭,20年转瞬即逝,下庄的变化是巨大的。
  如今,大家重聚一起围坐院坝里,回忆下庄为摆脱贫困付出的艰辛努力,畅谈现在下庄的蝶变。在他们生动的讲述中,下庄人攻城拔寨的勇气、以命相搏的拼劲、百折不挠的坚韧、奋发向上“改天换地”的故事,以及在乡村振兴道路上不断奋进的足迹越发清晰。
  重庆新闻工作者协会专职副主席丁道谊告诉记者,这次下庄之行是意义深远。在记者节前夕,全市新闻媒体记者代表与老记者们重回下庄话变化、谈未来,温馨又有意义。
  “2000年的第一个记者节,我们正从下庄的绝壁上进村,因当时的进村路艰难险阻从早上走到凌晨才走到村里,现在回想起当年采访的场景还历历在目,下庄路是7个老记者难忘的生死之旅。”丁道谊说,如今重回下庄,巨大的变化除了让人震撼外,新闻战线的记者做好宣传的同时更要学习“不甘落后、不等不靠、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下庄精神。
  AAAA景区提前谋划、旅游环线有序贯通、传统村落打造有声有色……下庄从修通“天路”,到探索脱贫之路,再到谋划振兴之路,下庄的每一步都书写着这个山村昨天的艰难历程,今天的不懈奋斗,明天的美好图景。
  围坐院坝话变化,下庄的蝶变,让我们看到乡村发展如此美好、如此可期,如此引人入胜。下庄人追求幸福生活的梦还在继续,更加美好的蓝图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