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副刊总第2985期 >2023-11-10编印

好山只入看山眼
刊发日期:2023-11-10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王自容
  写黄桂元先生的散文《何以巫山》的评,怯从胆边生。黄先生的文字总能给人以从容淡定之感,平和谦卑之意,有对大自然对历史的敬畏之心,有对民众对移民的悲悯之心和敬仰之情,字里行间透着一种气度一一融山川容风雨的气度。
  幽深秀丽的三峡,孕育了神秘美丽的巫山神女,诞生了灵异浪漫的巫山文化。“见此争无一句诗”(白居易《巫峡题壁》)。先生深入巫山,“从延续至今的中国古诗词精华的光耀中触摸巫山。 ”(引自《何以巫山》),在这片多情的土壤里,穿越岁月的长河,迎着“山鬼”的神韵缓步而行,感受无极之“巫山高”,踏唱欢快的“竹枝词”,采撷曼妙灵动的“巫山一段云”。于是,他神思飞扬,妙笔生花,在难以数计的赞美巫山自然风光、古迹纷呈的人文景观和咏唱巫山神女的诗文余韵中,构建自己曲折蜿蜒的精神长廊。他说,“我"有些 “胆怯”了,没有了“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自信。孔子云:“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言。”知道敬畏,懂得敬畏,才是君子的处世之道。而“有的人要征服自然,有的人要驾驭世界,有的人要雕刻时光。”殊不知,到头来全是一场空,一切都还是它该有的样子。“比如巫山,亘古如斯,根本无视我们这些源源不绝的游客如何搔首弄姿,大惊小怪,始终从容自在,沉静如初,通体灵秀,大美无言”。
  先生眼中,巫山的夜景是绚丽多彩的,有月的夜晚更美。夜暮降临,江岸,华灯初上,湖面波光粼粼,滨江路人潮拥动,各种叫卖声, 欢笑声,脚步声此起彼伏。他穿行其间,感受不一样的市井烟火气,忽地抬头,一轮明月挂在文峰山顶,塔与楼阁若隐若现,恍若仙境,情不自禁地吟诵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那时候,天上人间,相眏成趣。他在文中极细腻地描绘,来巫山的当晚,一轮明月如巨大的蛋黄浮于山尖,同行“欢呼雀跃,竞相追捧”。而“我”沉静下来,“习惯于对一种景象的远观而不是近搏”。
  或许,这习惯与马齿增加有关,亦不全是,是敬畏,是积淀,是一种超然物外的人间清醒。很喜欢这样一段话:“当整个世界开始情绪浮躁,当每个夜晚都停不住浑浊。无论如何,有这样一个角落,能让人停歇,是值得自清者抵达的”。这个角落,自是宁静的心,一个睿智的人,一个特立独行的人才会真正拥有这个角落,也只有拥有这个角落的人才能“恒久地俯视着这个躁动、喧嚣、充满欲望和纷争的人类世界。”
  放舟下巫山,心在十二峰,而十二峰中尤以神女峰最是惹人遐思,令人神往。这是人们的共识,亦是先生的心绪。“或许在一些游人眼里,此峰此溪与他们曾经去过的若干彼峰、彼溪区别不大,把这些按照程序千篇一律如法炮制地摄录下来。”那是错误的,甚至是愚蠢的,无知的。“巫山是不同的”,这里不仅是护佑之神美丽爱神神女的故乡,还是亚洲人的发源地。“岁月悠悠,依山傍水的乡民日子始终那般宁静而封闭,自然而硬朗"。
  张爱玲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三峡大移民是跨越两个世纪历经十多年的国家行动,先生是懂得的,也是慈悲的。他的懂得与慈悲藏在文字的深处。“巫山置身于一个大时代,承担了令人唏嘘的迁徙重任,这也使得巫山获得了另一种大使命的存在感”(引自《何以巫山》)。这让我深深共鸣。那场面与其说壮观,不如说壮烈,时下的巫山人十有八九是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而今他们又要为大家而舍小家,举家迁移到湖北,广东等地,现实的移民搬迁引起“我”情绪的波动,通过一串动词形象地表现出来,(数万乡亲“跪”在万年如斯的江边,泪水“滚落”江涛……老人把自己的子孙“按”在江水里,咕嘟咕嘟“喝”几口,泣声呜咽)。曾经有一位老师诵读自己写的移民诗,几度哽咽,直至读下去,我想“其间的悲欢离合,苍凉动荡”若非亲历者无法体会。大昌镇是整体向上搬迁的小镇,相对于外迁移民,这里的人要幸运得多,至少没有离别故土的痛,他们又何其不幸,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
  “于是,湖广填四川,巫山大移民,历史在这里不经意间开了个很有创意的玩笑,供后人回味”(引自《何以巫山》)。纵是时过境迁,当年的场景仍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先生用浓墨叙述巫山移民的搬迁,娓娓道来,情感朴实天然,没有丝毫雕饰的痕迹,却字字擢心,令人泪目。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为慈悲心,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一种善念。先生是心怀慈悲,有对他人的苦难感同身受的普世情怀,有众生平等的菩萨心肠。同时,巫山移民的深明大义也深深感染过“我”,这情不是一厢情愿,而是双向的。
  当先生将他的目光转向大宁河,先生的心终于轻灵了起来。
  大宁河流经巫山境叫小三峡,小三峡奇峰多姿、山水相映,壁立千仞,悬棺古洞,栈道遗迹,山岩上倒垂的钟乳石,形态各异。船行其间,夹岸风光无限,满目苍翠,美不胜收。如今三峡大坝建成,大宁河水面更加宽阔,神女离人们更近,水深了的神女溪更加神秘幽深,它们同巫山移民一样,“沉默地接受了历史给予的现实一切。”游历其中,“会生恍惚之感,不知今夕是何年”。
  何以巫山?“巫山是不同的”,巫山的不同在于“可怜十二奇峰外,更有零星百万峰”,巫山山多;“巫山十二郁苍苍,片石亭亭号女郎”,巫山石美;“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巫山云奇;“满山红叶似彩霞,彩霞年年映三峡”,巫山红叶绚烂;“若道巫山女粗丑,何得此有昭君村”,巫山出美女;巫山的不同还在于“唯有巫山最秾秀,依然不负远来心”,巫山人热情好客,恭迎八方来宾。“因为其不可言说,巫山的不可言说又是因为它的厚重、神秘、博雅、深邃”。
  何以巫山?“巫山的巫,是巫文化的巫,是诗意的巫,美学的巫,更是造化的巫,神启的巫”。
  何以巫山?因为不可言说,貌似问而不答,然答案却隐含之中,这既可启迪读者想象,引起深思,生出含蓄美,又与作者情绪(沉静,达观)相契合并产生共鸣。深入巫山,“我”更懂得远观,不再躁动,因而那个“岿然不动”,“始终从容自在,沉静如初”的不仅仅是巫山,更是“我”内心的写照。
  全文紧紧地围绕着“何以巫山”撷英掇华,多侧面写巫山的“厚重,神秘,博雅,深邃”,情感自然真实,静心启智。文中运用大量排比句作辅排,以细腻的笔触,灵动的勾勒出巫山唯美的画面。于是,“我”在浩如烟海的古诗词里触摸巫山,在瑰丽的山水中感知着巫山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