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的矛盾与痛苦
如果跟孟浩然做一个对比的话,我觉得,王维是一个“仕隐两得”的人。可是王维的“仕隐两得”是外表的生活,他内心之中也有很多矛盾与痛苦。可是王维从来不把他内心的矛盾、痛苦真诚地表现出来。但是孟浩然表现出来了:我失落了,我迷惘了,“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可是王维不是这样。王维也写感情,他年轻时候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我的意思是,王维不是不写感情。但是感情有很多种,有一种感情是可以对人说的感情,因为怀念自己的兄弟是光明正大的感情。还有一种感情更深隐,就是真正的矛盾、痛苦,你觉得不能说出来。王维就把他不能说出来的感情深藏不露,至少诗里从不表现出来。他诗里的感情,都是可以言说的。所以王维也是一个相当复杂的人,看起来是“仕隐两得”,在他深隐的内心之中,有一种矛盾跟痛苦,但他从来不说出来。
那么,王维仕隐的生活,情况如何呢?王维的传记说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从王维的号,也可以看出他是怎样一个人。“维”加上“摩诘”两个字,“维摩诘”,出于佛典。
维摩诘是佛在世时的居士。佛释迦牟尼,本来是净饭王的太子,因为看到民间疾苦,所以学佛而且成佛了。佛还在世的时候,“有居士者”,居士就是相信佛法,只是没有剃度,没有真的出家,没有穿和尚的袈裟,头顶上没有烧几个受戒的“戒疤”,在家里修习佛法的人。
所以,我们可以知道,王维是信仰佛教的。王维是山西太原人,而太原王氏是当地望族。中国古代讲门第,魏晋时代没有科举考试,那怎么任用人呢?设立“九品中正”,这是选任人才的官制,他把人分成“九品”:先是上品、中品、下品,然后分别再分上、中、下,也就是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当时流行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凡是分到上品的人,没有一个是穷人家的子弟。下品的人没有世族,凡是你家里是世代的名门,绝不会把你分到下品去。所以当时很注重门第。太原王氏当时就是一个望族。王维的母亲姓崔,是博陵人,也是望族。王维小时候受了很好的家庭教育。他母亲崔氏,是信佛很虔诚的一个人,所以王维的信佛,可以说是受他母亲的影响。这是一种潜在的因素,以至于影响他后来求“隐”,因为他相信佛法,觉得世间的一切都是虚空,有这么一个基本因素隐藏在他内心。可是,王维少年的时候,一度有干求名位之心,来到长安与当时的贵族交结,他常常往来的岐王、宁王、薛王,都是当时唐朝皇室王子。我刚才说他是一个有矛盾跟痛苦的人,就因为一方面他有出世之心;另一方面,王维也有“未能免俗”之处,这是王维真正矛盾跟冲突所在。
“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
王维能诗,我们现在都知道“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以后大家还传诵他的诗句。不但如此,王维少年时代的诗就写得很好,有一首诗叫《洛阳女儿行》,是他十几岁时作的。
我们现在就结合着他的生平,看一下他早年的这首诗。大家一定还记得,我们讲中国诗体的演进,是结合多方面的,一方面讲个人,一方面讲整个诗歌的演进历史。我说过,古体诗没有平仄、对偶,后来就律化,注重格律了。律化就是注重平仄跟对偶,我们说五个字一句或七个字一句,一共八句的叫做律诗,像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是五言律诗。只有四句的诗叫做绝句,可是也有平仄。我们称律诗跟绝句为近体诗,是相对古体诗来说的,是唐朝初年形成的。可是,当诗的演进开始讲平仄、对偶,有些长篇的古体诗中间也偶然有了平仄、对偶的句子。我曾经简单地念了一首诗,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主要是写景物的。王维的《洛阳女儿行》属于这一类,是唐朝新兴的一种受了律化影响的歌行体裁的诗。后来白居易的《长恨歌》跟《琵琶行》也是这一类。
王维这个人不但能诗,还善画,工书,解音乐,是多方面的天才。他对于不同的艺术形式,有一种非常敏锐的感受、接收和运用的能力。王维的诗,是非常多方面的,各种体裁他都尝试。我们现在简单地把这首诗念一下。
“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容颜十五余。良人玉勒乘骢马,侍女金盘脍鲤鱼。画阁朱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罗帷送上七香车,宝扇迎归九华帐。狂夫富贵在青春,意气骄奢剧季伦。自怜碧玉亲教舞,不惜珊瑚持与人。春窗曙灭九微火,九微片片飞花琐。戏罢曾无理曲时,妆成祗是熏香坐。城中相识尽繁华,日夜经过赵李家。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
我先讲这首诗的体裁格式。“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容颜十五余”,然后“良人玉勒乘骢马”不押韵,“侍女金盘脍鲤鱼”,这四句中,“居”“余”“鱼”是一个韵。后面“画阁朱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罗帷送上七香车”不押韵,“宝扇迎归九华帐”,“望”“向”“帐”押一个韵。“余”“鱼”是第二声,是平声的韵;“向”“帐”为第四声,是仄声的韵。从平声的韵,换到了仄声的韵。再下面,“狂夫富贵在青春,意气骄奢剧季伦”,“自怜碧玉亲教舞”不押韵,“不惜珊瑚持与人”,又换了韵。“春”“伦”“人”,是平声的韵。然后再换韵,“春窗曙灭九微火,九微片片飞花琐”,“戏罢曾无理曲时”不押韵,第三句总是不押韵。“妆成祗是熏香坐”,这是仄声韵。再后面,“城中相识尽繁华,日夜经过赵李家”,“谁怜越女颜如玉” 不押韵,“贫贱江头自浣纱”,“华”“家”“纱”,平声韵。所以它是古体诗,但是很有格律,四句押平声韵,四句押仄声韵,再四句押平声韵,再四句押仄声韵,再四句押平声韵。
“洛阳女儿对门居”,洛阳有个美丽的女孩子,就在我们对门住,“才可容颜十五余”,她的脸长得很美丽,“才可”是差不多,“容颜”是看她的脸,看她的样子只有十五岁多一点。古代十五岁是应该结婚的年龄,这个女孩子就结婚了。“良人玉勒乘骢马”,“良人”就是她的丈夫,她的丈夫“乘骢马”,“乘”是骑着,“骢马”是一种名贵的马,所以李白说“五花马、千金裘”。“勒”是马的羁勒,就是马的嘴巴上用几个皮带套住,皮带上装饰有金玉,所以是“玉勒”。这一定是一个很豪华、高贵的人家,家里边有佣人、侍女,这个侍女怎么样呢?“金盘脍鲤鱼”,他们家里吃饭的时候,佣人是拿着黄金的盘子。什么叫“脍鲤鱼”?中国古人认为,鲤鱼是最名贵的鱼。而“脍”呢?是细切的鱼片。元曲里面有《望江亭中秋切 》,就是在望江亭,中秋节,一个女子表演切鱼的技术,中间有一大段曲子写她怎么切鱼片,所以“侍女金盘脍鲤鱼”。她的丈夫是这么高贵的家族,她拥有这么高贵的享受。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