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副刊总第2913期 >2023-05-12编印

“乍可狂歌草泽中”———高适的气骨(下)
刊发日期:2023-05-12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叶嘉莹
  你一定要知道,作诗不是说你要说的是什么,而是怎么去说,才能把你要传达的力量传达出来。我们说他也过过躬耕的生活,也过过渔樵的生活。冬天农夫不在农田里干活了,可是烧柴火,就要上山去砍柴,夏天有空闲也可以去抓鱼。所以他躬耕的生活之中,也有渔樵。可在这首诗里为什么不说“我本躬耕孟诸野”,而说“我本渔樵孟诸野”呢?这就是作诗。作诗时,你一定要指向一个中心的传达的目的和力量。因为你如果说“我本躬耕孟诸野”,而躬耕是勤劳的,是辛苦的。可是这首诗要把他过去的生活,跟现在折腰侍人做县尉的卑躬屈节的生活做一个对比,所以他要强调的是从前生活的自由。所以他不说躬耕,说渔樵。一说渔樵,一般人的想象,就觉得很潇洒很自在,就像国画画的那样。
  这就是语码(code),即语言学符号学。“渔樵”不管事实上是不是劳苦,这两个字在语言上的语码,就是给我们一种自由潇洒、不受约束的感受。所以他说“我本渔樵”,在哪里?在孟诸的山野。“孟诸”是一个泽名,泽是大的湖泊。中国古人常常说“身在江湖,心存魏阙”。江湖就是代表隐逸的,代表潇洒自由的。所以他用了“渔樵”,用了“孟诸”,一个湖的名字。“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我过惯了那种自由自在的生活,我的一生当然应该是逍遥自在的。“自是”,我当然应该是;“悠悠”,逍遥自在的样子。
  “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乍可”就是只可。像我这样喜欢自由的人,是只可以狂歌在草泽中的。“宁”就是“哪”;“堪”,是忍受;“作吏”,做一个卑微的小吏。在这种风尘的、官僚的社会之下,我哪能忍受做这种官吏。既然做了官吏,我本来想“只言小邑无所为”,“只言”,我只道,我本来以为,我只以为。这里有一个层次,他说我本来是潇洒惯了,我的个性不适合做官。这是第一个不适合。那么既然做了官,“只言小邑无所为”,我本以为到封丘县里做一个小县尉,虽然不合我的个性,不能够施展我对国家的政治理想,可是顶多是无可作为。“无所为”,是说无可作为。
  “公门百事皆有期”,我以为政府的衙门里面“皆有期”,应该有一个固定的规章。可是我哪里想到,只是奉公守法,做个安分卑微的官吏都不成。“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做一个小县尉,每天要拜迎官长,卑躬屈节,这样的生活使我内心非常悲哀,我怎么过这样的生活?如果只是如此倒也罢了,后面还有一句,“鞭挞黎庶令人悲”。我不仅要帮助长官作威作福,他还命令我去做一些不合法的、欺压良民百姓的事情。“鞭挞”就是用鞭子抽打。“黎庶”,就是百姓、众人。黎,本来是说黑色的。秦始皇的时候把所有的老百姓都叫做黔首,黑头发的,就是黔首,就是黎民。“庶”是众多的意思。
  接下来他说“归来向家问妻子,举家尽笑今如此”,我回到家里,对着我的妻子儿女,大家都笑我:你当年志意远大,你的理想抱负呢?你现在怎么过这样的生活?“生事应须南亩田,世情付与东流水。”我再也不想做这样的官,过这样的生活,还是回去种田的好。“世情付与东流水”,他所谓的“世情”指的是一般人所追求的仕宦之情。他说这种做官的感情,我从此要和它撇清,宁可回去种田。
  可是“梦想旧山安在哉,为衔君命且迟回”,我梦想有一个旧山,能够回去开山种田。所以陶渊明说我不干了,我归去来兮,因为我有田园,我有我回去可以种的田地。但是如果你没有田地,你回到哪里去?“梦想旧山安在哉,为衔君命且迟回”。“衔”,是口中衔着的意思,就是说接受着君命,到封丘县去做县尉是上面派给我的任务,虽然我不愿意干,可也无可奈何,回去也没有真正种的田了。我怎么办呢?所以“为衔君命且迟回”。
  “乃知梅福徒为尔”,他说我现在就想着,古人所传说的梅福的话,“徒”是徒然,“尔”是如此,徒然地如此说。梅福是西汉末年人,做过南昌县的县尉。当王莽专权的时候,他抛弃了官职也抛弃了家庭,出走了。当时传说他成了仙,可是后来有人在会稽看见他。“徒为尔”,就是说空空这样做的。他说去求仙,可这是一句谎话。“转忆陶潜归去来”,我反而怀念像陶渊明所说的归去来,真的回去种田。陶渊明之选择耕田,是因为耕田在他的心目中是一个不欺人也不自欺的生活,一分劳力一分收获。不用逢迎官长,也不用欺压良民,这是最本分的一种生活。所以,想来想去还是陶渊明的归去来好。所以高适就辞去封丘县的县尉。
  高适的“负气敢言”
  高适后来流落各地很久,有人把他推举给当时有名的将军哥舒翰做掌书记———一个秘书之类的职务。哥舒翰是唐朝有名的大将。跟安禄山一样,都是少数民族,骁勇善战。哥舒翰曾经做过河西节度使,河西走廊在中国西北。因为节度使是带兵的,高适就参加了军队的幕府,在幕府之下做官。后来哥舒翰因为生病回到长安。高适随同回到长安后,做过拾遗的职务。拾遗是谏官,如果国家有什么政治上的缺失,他可以谏劝。
  后来安禄山从河北的范阳起兵,向长安进攻。那时,军事上的一个关防要道就是潼关,所以需要一个很好的将领来防守。当时唐玄宗就派哥舒翰带兵去守潼关。哥舒翰本来不肯接受这个职务,因为他生病了,也年老了,但玄宗想不起别的比他更好的人,就一定让他去。哥舒翰去了后,在潼关打过胜仗,防止安禄山叛军的进攻。可是当情势有一点好转的时候,玄宗听了杨国忠的话,命令哥舒翰出兵进攻。哥舒翰不肯出兵,他觉得安禄山准备了这么多年才起兵,不是没有防备的,应该固守潼关,因为潼关一破,长安就不保。他觉得应该守住潼关,另外派兵捣毁安禄山在河北范阳的巢穴。可是玄宗深居九重之内,哪里懂得作战的形势,逼他非出兵不可。据说出兵前,哥舒翰抚膺痛哭,说我们出去必败,长安必定不守。后来一战果然大败,潼关失陷了,长安也就不守了。
  这时高适就从潼关回来面见玄宗。高适不是在长安见玄宗,而是在玄宗从长安到四川逃亡的路上。高适见他,说你的潼关出兵命令是错误的,现在又犯了一个大错误—————让所有的王子领兵分守各地。高适劝告玄宗不应该这样做,但玄宗不听,后来发生了永王璘起兵的事件。玄宗逃走时,肃宗是太子,但那时还没有即位。在当时“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的严峻情势下,玄宗说要传位给肃宗,可是没有真正举行传位仪式。而不久后,玄宗跟肃宗父子间有一点猜忌,所以玄宗就发令让所有的王子分守各地。这就种下了后来永王璘起兵叛乱,跟肃宗发生战争的一个原因。
  后来高适就在肃宗的手下了,肃宗任用高适为淮南节度使,还让他做了兵马大元帅扬州大都督府手下的一个长史,所以高适有军权。在肃宗跟永王璘打仗时,据说那一切的谋略,有高适相当大的功劳,所以永王璘叛乱很快就平定了。这证明高适不是空口说有政治理想,他果然有政治上的本领。他一方面在军政上有谋略,而且他从潼关赶回来,在玄宗逃难的路上对他直言劝告,历史上说高适是“负气敢言”。“负气”是一个人很喜欢意气用事;“敢言”,有勇气、喜欢说正直的话。高适有军政谋略,又“负气敢言”,就招来嫉恨,尤其是肃宗左右宦官的嫉恨。所以肃宗就免去了高适的军权,让他做太子少詹事。职位很高,可这是一个文官,没有实权。高适在肃宗跟永王璘的争战中,有过很好的表现,可是在平定安史之乱这个更重要的战争上,他没能有更大的成就,因为被免了军权。等安史之乱平定,长安也收复了,肃宗还朝后对高适还是很信任的,让他做过彭州刺史,做过蜀州刺史。所以高适在唐朝诗人里,官职是比较高的。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