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副刊总第2909期 >2023-04-28编印

三峡皮影随谈
刊发日期:2023-04-28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周 亚
  来广西桂林已经三年多了,也就是说,离开家乡大概也已有三年了。离毕业约莫不到一年,关于“三峡皮影”的项目暂时已经告一段落,但我想绝对没有结束。是从什么时候动了这个念头呢?也许是初中时候在巫博做志愿者收到一大沓书籍的时候,又或者源自小学那些光怪陆离的校园传说? 还是来自那些从小的耳目渲染?
  要让我准确地说出个子丑寅卯来,似乎说不清。就好像如今,21岁的年纪,问我对故乡究竟是一种什么感情,我说不清。什么才是故乡?是祖籍所在之地武昌(也可能是黄冈一带,大概率是在麻城那一带), 还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巫山,又或者求学之地的桂林?我似乎没有明确的概念。如果去做人种基因测试,其实亦或许本来就出自两广一带?
  在这个网络发达且信息爆炸的时代,变化太快太多,我们甚至没来得及整理好我们的历史和文化就一直往前奔跑。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个很有意思的东西,巴东一代,湖北荆州一带,经济的确不那么发达(相对武汉和主城区来说),但不得不说,这一带自古就出文人墨客。所谓“行到巫山必有诗”,也的确无怪乎此。
  提到“巫”,有同学大抵想到封建迷信一类。但很显然,不是那么一回事。“巫”在人类童年时代就已经出现了,那时候的“巫”集医生、祭司等多种身份于一体,应该是人与神的沟通者。发展到今天,更多的是一种民族文化的传承,同时寓教于乐,既是娱乐,也是学习。依托于技术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博物馆、图书馆、书店之类的地方其实也在转型。作为一个十分业余的文化爱好者,一点点看着巫博从无到有,从一期到二期,从线下宣传到多种宣传方式于一体,其实是很开心的。
  关于这个项目,“三峡皮影”这个对象是我选择的。为什么偏偏是它?而不是神女文化,也不是踩堂戏或者别的什么?这可能因为我小时候住在乡镇那几年,每隔一段时间总有大和尚来念经,卖一些杂七杂八的小玩意儿。究竟念了什么经,是哪路道友,现在已经全然记不清了。非要说有什么印象,那可能是庙宇一带经常有舞龙舞狮的,但也记不太真切了。当时只觉得人多,好玩,到处都放焰火。盯着焰火从铜鼓的下街跑到上街,时常摔得鼻青脸肿,也要去看。也许就是那个时候,在自己还没察觉的时候,就已经深深爱上了这种氛围。正所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我是喜欢它,又或者对它有些近乡情怯的小心翼翼。
  到后面县城经济渐渐发展起来, 大桥、飞机、高铁一个接一个,每年的红叶节办得绘声绘色,自然也就有幸看到一些明星歌手的表演,依稀记得有一年请了张杰?但是很奇怪,偏偏是初中时代给母亲打电话听见的唢呐声,街上那些嘈杂,那些庙会,那些赶集,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里。
  官渡老酒是也,铜鼓油菜花是也,庙宇新米是也,大厂古镇是也。我见过北京的南锣鼓巷,赏过南山之南的北海,此刻我在山水甲天下的桂林,想起了这个地方。是三峡皮影,也不是三峡皮影。是巫山,也不仅仅是巫山,而是大巫山的文化概念。大概可能初恋这个词总不一样吧,假若我谈过恋爱,那我宣布我的情人是巫山云雨。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我以前看到“一江碧水、两岸青山、三峡红叶”的时候,总觉得吹得太过。可我走过了很多地方之后,一回头,才发现它一直在我身后。再高再远再辛酸再喜乐,一直都有无形的线牵着在外漂泊的游子。
  我们有个微博账号,叫作“广西师范大学三峡皮影调研团队”。本来应该写点什么心路历程或者感悟的。那主要还是得提我的几位队友:苏雨妍,她在本科期间拿了很多奖项,几乎所有本科可以接触到的最高规格比赛,她都获得了奖项;其次是蔡美琪,这是我广西的好队友,对南宁文化和非遗有着独到的见解;还有一位就是邓诚馨,项目一年期间她一直尽心尽力,在上海实习的时候也依旧做好了我们结项时候的材料……
  从选题、大纲再到每个分部的材料要怎么写,我一直尽心尽力地查询我所能接触到的所有资料。这一两年间,有人听说我在做这么个东西。在政府工作的表姐问我要了材料阅读,并表示第一次知道巫山还有这种东西。晶晶师妹有一次还戏说叫我唱一段皮影。非常愧疚,我只是个纸上谈兵的空想家,除了笑笑,便也不知道说什么好。上半年结项的时候,雨妍和我商量剧本的事,最后我们选择了写“毛相林和下庄天路”。后来周子杰把这剧本拿给重庆文理学院的毛青霞同学指教,小毛看了也说好,只可惜我们没有找到合适的平台把这剧本发出去,便暂时也一直搁在那里了。
  西南一带民俗资源很丰富。我们学校这几年学生所做的项目许多与这有关。有一次一个什么戏曲的负责人来问我经验,于是也悉数把能告诉她的全部告诉了。我很好的师姐洪博和我一个指导老师,这一两年中真是得她颇多关照。师姐回家继续读书了,终究没有去重庆。我由于资质平平暂时也没找到什么饭碗,大抵挣扎几年了或许也会在那里飘零吧。最好快点飘回长江。
  不记得多少次文学课上听到三峡之地的诗词,桃园食堂的电视上看见家乡的新闻,图书馆展板上看见三峡大坝,我终究能从文字、图片、视频中寻求一点慰藉,大概还是要尽快回家吧。
  学校近段时间到处成立什么校友会,重庆校友会群里好多师兄师姐。他们一看我19级,又还只是个可怜的本科生,于是都叫快些考回家。想起巴东一带的师姐师兄们,实际上也间接受到他们不少关照,大家都那么好,我似乎是拖了大家的后腿。云阳的师弟和奉节的师妹看起来也十分棒,我真是虚长了他们一二岁。
  三峡皮影,是我在学校的故乡,是我在家乡的学校。不知道将来是否依旧可以继续。调研报告和论文也许真能起到一些间接的作用吧。至少为了这个东西,我们真的尽了很大努力了。当然也一直很感谢我们的指导老师———龙晓添,以及我那不挂名的老师———刘政。晓添的课真有趣,人也有趣。刘政老师真好,总是以最大的努力关心他身边所能接触到的所有人。真是非常荣幸能够遇见他们二位,竟然不嫌弃我这样愚笨拙气的学生。
  【作者简介】周亚,广西师范大学大四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