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副刊总第2883期 >2023-02-24编印

“筷子”里的家风
刊发日期:2023-02-24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鄢汝西
  民间有举家团聚,设堂供斋,点香烧烛,恭请祖宗或已故的亲人回家过年的习俗。春节祭祖主要是在家里,在民间称为“接老祖宗回家过年”,传说死者的魂灵不能在白天行动,所以要等到天黑后进行。除夕晚饭前,我们来到正厅,外公将平时放在“祖宗匣子”里的族谱“谱单”请出来,并挂在墙上,外婆把香炉、香筒、烛台碟摆放在堂箱的箱盖上,爸爸搬来木桌和条凳,妈妈将提前准备好的鱼肉碗菜,盛以高碗,摆放酒杯,“哎呀,西西!把神龛上的红色匣子拿过来。”外婆嘱咐我。
  外婆打开略带沧桑的木匣,里面放着两双散发着古朴光泽的红筷,仿佛在静听岁月流年。当筷子端正地放在瓷碗上时,外婆又对着筷子的摆放检查一遍,在我看来,甚至到了斤斤计较的地步。祭祖仪式便开始了,从外公起,我们按长幼的顺序上香,作揖、跪拜,“老祖先人,今天过节,请你们回来领香蜡纸钱。 保佑我们平平安安!”外婆在我们作揖磕头时反复念叨。祭祀后,外婆郑重其事对我说:“你看,少了筷子可不行。筷子,一头圆,一头方,是‘天圆地方’的象征,也是对先人的尊敬、怀念、感恩、传承和报答。”
  门外过年回家的儿女们提着大包小包的佳节礼品奔进小巷,冷静的巷子瞬间热闹起来,孩子们跑着,跳着,笑着,闹着,大人们互相拜年,乳白的炊烟从房顶升起,浓浓的年味弥漫开来。人们穿行着,“王叔,新年好!”“嗯,新年好!”站在门口的王叔愣愣地望着我们家的亲朋好友闹哄哄地进门了,外公前脚刚进去, 后脚便迈了出来:“诶,老王,走走走,到我家吃饭去!”“不了,我家里做着饭呢!”“哎呀,做了就做了,多个人多双筷子,走嘛!”外公勾搭着他的肩从外面走进来,外婆也从厨房里出来:“哎呀,老王,客气什么嘛,多个人多双筷子嘛!”我机灵地拿出碗筷,木筷和竹筷两兄弟轻柔整齐地躺在筷架上,招呼大家开饭:“王爷爷,快坐,别客气,就当自己家!”“好,好!”他便坐了下来,眼角的鱼尾纹像绽开的石榴花,藏不住笑意。我们举起盛满饮料的玻璃杯,“新年快乐———”欢乐在空气中延续。
  “来,妈,吃这个!”妈妈给外婆用木筷夹了一片烧白,外婆又给妈妈夹了一筷子红烧鱼:“你试试这个。来,孙女,把这排骨吃了。”说着又夹了排骨放在我的碗中,我有点不好意思了,连忙从盘子里挑了几片藕夹给外婆:“哎呀,别光顾着我们,您也吃点儿。”爸爸在一旁插话了:“对,妈,您快自己吃,可别光顾着我们,来吃这个玉米。”“西西,来多吃点,你正长身体。”外公不知何时又在我碗中添了一筷子菜。看着我碗中渐渐堆起的小山一般的菜,我招架不住了:“行了,别给我添了,喏,这个王爷爷吃,这个外公吃,这个,外婆吃,这个,妈妈你吃,那个,爸爸你吃。都别推啊,一家人,客气啥。”“行吧,来,展翅高飞!”外婆为我夹了一块金黄的鸡翅, 我心想:嘿嘿,这可难不倒我。我也夹了一块鱼肉放在外婆的碗中,并说道:“祝您———年年有余!”大家夸我孝顺。接着我又用木筷给长辈分别挑起劲道的面条,放在碗里:“长命百岁———”众人乐开了颜。餐桌上所有的人托起的都是木筷,像几条舞动的丝绦带来欢畅,送来温暖。
  无论是祭祖,还是睦邻,无论是夹菜,还是祝福,都有筷子的存在。筷子是家风家训的象征,是一种家庭的风气,它朴实无华,却富有力量。一双筷子不仅是对老祖先以及家族家园的敬畏和热爱,也是睦邻以及互敬互爱和感恩。它在一张一合中承载着家风,虽然只是吃饭的工具,但它有滋有味,有东方礼仪,成为了心中的戒尺。它让我们明白,举足有尺寸;它下圆上方,提醒我们做人要刚直方正、顶天立地;它七寸六分,代表人有七情六欲,不可贪婪;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十双筷子牢牢抱成团,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经常说的家国情怀———团结的力量。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国富民强。
  筷子,是心底的一条长河,它九曲百折,流淌着历史与沧桑;它奔腾不息,涤荡着精神与风骨;它润物无声,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奉献与追求。一双筷子,千年家风,永不落幕……
  (作者系巫山初级中学2022级1班学生。指导教师:袁随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