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副刊总第2883期 >2023-02-24编印

诗一入唐 气象空前(一)
叶嘉莹讲诗歌
刊发日期:2023-02-24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此事古难全”,天下有利就有弊。我以前看过一篇旧的文言小说。它讲到一个人的命运,说人总要承认世界上有好也有坏,有美也有丑,而且常常有了一个长处,就有了一个缺点,所以对人对事都应该有这种认识。“丰兹吝彼,理讵能双”,“丰”就是多,“兹”就是此,“吝”就是少,如果在这一方面得到多了,在那一方面自然就少了。天下的道理,哪里能够让人把所有的好处都占全了?没有这样的人,也没有这样的事。而且一件事情的长短、功过,对人类、对社会、对文化有好处还是有缺点,都不是短时期内可以衡量评定的。你要把眼光放长了,在整个历史演进里看,不要眼光那么短浅。现在很多人就是急于看到眼前的,而且是非常现实、非常物质的功利,不肯从长久的眼光来衡量。

徐陵:注重形式的对偶
  我们此前讲到中国诗的发展,中国文字的特色是单形体、单音节,适合于对偶。中国的文字有四声,所以适合平仄的韵律。这种特色可以形成一种特美,它固然有它的好处。可是当沈约的“四声八病”说法一兴起,当大家刚开始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到对偶、平仄上去的时候———人是没有办法的,注意力相对一偏重,又要对偶又要平仄,脑筋都考虑这个了———原来那种不用考虑对偶和平仄,自然而然产生的、感发的生命就相对少了。就是说形式上精美了,可是内容反而变得比较空泛,因为注意力都集中到了形式方面。也不是说注意到形式就不好,它的好处要到发展以后,你才能看见。等到唐朝真正有了律诗,有了绝句,杜甫、李商隐等人用精美的形式写出了内容非常深厚、非常丰美的诗歌。为什么会觉得唐以前,形式是一种限制呢?因为诗人们这时刚刚开始注意形式,还没能把形式运用自如,所以被形式限制了。等到对形式熟悉以后,就一点也不觉得限制,脱口而出自然就合乎格律,所以这有一个进展的阶段。
  总而言之,在南北朝的时候,齐梁之间的沈约有“四声八病”的说法,就形成了诗歌的格律。与格律同时形成的,就是中国文学中称为“骈文”的一种形式。所谓骈文,就是写文章的时候要两两相对地对起来。不但诗有了格律,文章也“骈”起来了,过去流行的赋也开始注重对偶,所以有了骈文、骈赋、律诗。律诗最早叫格诗,就是在形成的阶段一半整齐、一半不整齐。作骈赋作得最好的是庾信,他的《小园赋》《哀江南赋》,真是写得美,庾信能够在这种整齐对偶之中把自己所有的破国亡家的悲哀都写进去了。
  我们上次讲了徐陵的《山斋》,这首诗就是注重了格律形式的对偶,但内容比较空泛,缺少了自然的、活泼的、感发的生命。
  上次我们讲了它的形式,现在我们来讲它的内容。“山斋”就是说他有一个书斋,是建筑在山中的,隐居的,非常安静的,离外边世界很远。“桃源惊往客,鹤峤断来宾”,“桃源”引用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桃源这个与世隔绝的山村,曾经使“往客”惊喜,“往客”是古代的一个人;“峤”是高山,“鹤峤”是说这山上有很多仙鹤;“断来宾”,没有拜访者来到山中,是很安静的意思。
  “复有风云处,萧条无俗人”,山里有风、有云,云在风中飘浮,这个地方“萧条”,很寂寞,没有那些普通的、粗俗的人到山中来。
  “山寒微有雪”,山很冷,上面常常有一点雪。“石路本无尘”,石头阶梯、石头的路没有尘土,因为很少人来。
  “竹径蒙笼巧”,有一条小径两边都是竹子,“蒙笼”是竹子很茂盛的样子,很浓的树荫,“巧”是很美的样子。“茅斋结构新”,“茅斋”指书房上覆盖着茅草,“结构新”是刚刚建好,茅斋在山中刚刚建好。
  他在山中的书斋做什么?前面都是写地点,后面写他在书斋的活动。
  “烧香披道记”,“披”,打开,“道记”,道家的书,烧香的时候打开道家的书来看。“悬镜压山神”,挂一个镜子,因为山里面有很多鬼怪、精灵,“压”是镇压。
  “砌水何年溜”,“砌水”就是台阶上的水,我们说“阶砌”,就是砌的一层层的台阶,“砌水”就是小的水从书斋的台阶流下去,“何年”是哪一年,意思是从古以来山里一直就有水。“檐桐几度春”,“檐”是屋檐,茅斋的屋檐前面有一棵梧桐树,不知经历了多少个春天。
  “云霞一已绝”,山上云霞的变化,就跟天上云彩的变化和消失一样。“宁辨汉将秦”,哪里能够分辨现在是汉朝还是秦朝呢?外面打仗换了一个又一个朝代,在这山里我都不知道。
  所以这首诗没有很多感发的生命,只是叙述山中的环境很安静,远离尘世,他在里面烧香、读书,没有很丰富的内容。诗歌经过这种演进,就来到唐朝,有了整齐的格律诗。
  徐陵这首诗,一共有十四句。本来古代的诗不限句数,写多少句没有关系,所以你看《古诗十九首》,有的长一点有的短一点。你看《上山采蘼芜》比较短,《孔雀东南飞》却非常长。
  还有一首长诗,是三国时的女作家蔡琰所作,她父亲蔡邕是曹操的好朋友。蔡琰写了一首诗叫《悲愤诗》,也是写一个女子的悲剧。蔡琰本来结婚了,丈夫死后,她回到父亲家里住,可是发生了战乱。董卓想要自己做皇帝,变乱的时候用了很多外来的胡兵。蔡琰被胡兵俘虏,带到匈奴去了。匈奴的单于逼迫蔡琰跟他结婚,婚后生了两个儿子。这时曹操当权了,曹操想到她是蔡邕的女儿,而且她的文学很好,可以传她父亲的学问,所以就派人把蔡琰接回来了。蔡琰在匈奴的时候老是怀念祖国、怀念故乡、怀念亲戚,可是现在要把她从匈奴接回来了,单于却不许她把两个儿子带回来。她可以回到祖国,却要跟两个儿子分别。于是,她写了这首《悲愤诗》。
  《悲愤诗》和《孔雀东南飞》,都算是古体诗,但《孔雀东南飞》是古体诗的另一类,是民间的故事,是乐府诗。《悲愤诗》则是一个女诗人抒情纪事的诗,是真正的古诗。不管是古诗,还是乐府诗,篇幅可以很长,字句没有严格的限制。当诗歌开始格律化,如果这么长篇都是对句,很不方便,所以有了十四句对偶的诗。后来,大家觉得十四句还是太长,所以唐朝流行的律诗是八句。“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或者是七个字一句,“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五个字上加两个字,就是像我说过的AB或者BA的格式,共八句,叫做律诗。另外还有四句的诗,相当于律诗截取一半,就叫绝句,“绝”就是截断了一半的意思,就是“截句”的意思。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