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副刊总第2863期 >2022-12-30编印

金银街上的那些人和事
刊发日期:2022-12-30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康双喜
  金银街,其实是我们拿来调侃的,它叫金银公社,也叫老公社,原来金银乡的驻地。位于龙溪镇马岭村,两巫路经过此处。交通还算便利,小地名叫范家湾,石门一队(人们喊别的名称,字面上应该叫石寨村一队,后来石寨村被合并在马岭村)。
  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金银街也算是个小小的猪屎街,有七八家商户,还有乡政府、卫生院、供销社、信用社、学校。配套设施还算得上完整。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有一种自然的优越感,说话的嗓门都比别的地方的人高半拍。毫不夸张地说,这里是方圆几公里的经济、文化中心,每当逢年过节,十里八村的人来这里买货,学校孩子的朗朗读书声和卖货的吆喝声汇聚,一片热闹的景象。
  第一家工商户我至今还没有弄清楚是哪家,我记忆里有几家比较特别,第一家是卫生院旁的张氏杂货铺,一位佝偻的张家爷爷和奶奶,年纪很大了,听说原来是畜牧站的工作人员,会给畜牲看病,人家给他起了个外号“三斤爷”。据说这个张老爷爷每天吃一斤肉,一斤米的饭,喝一斤白酒,所以人送“三斤爷”的雅号。在那个极为贫穷的年代,每天有这三斤吃,其实已经是到了天花板级别的富足生活了。其实老人在公社下面一点的家里还有其他产业,像榨油坊、打米坊等,我记事起老人家已经有六七十岁了,还种了不少的田,比年轻人都种得多,让许多年轻人都自愧不如。后来随着年龄的增大,老人关了店面回家养老去了。
  公社的第一家私营食品店应该是廖家大姐家开的三角粑粑店,在公社水井旁,将一块巨大的石头移走,建了间小小房子做三角粑粑生意。三角粑粑是将米泡涨后将米磨成调浆,用特制的三角磨具煎成三角形状的饼子,三角钱一个,在那个年代不是所有人都能买得起的。
  信用社旁边的涂家服装店,在当时也算大的店铺,卖的是那个时代最时尚的服装,生意算得上火爆,几年下来应该赚了不少钱。有人用长安车拉客,交通比以前方便多了,人民也通过处出务工,腰包鼓了,也追求更进一步的时尚,渐渐地都去福田或龙溪买过年衣,服装店生意大不如从前,后来老板也寻求更大的舞台,搬去县城了。
  在公社做生意最长的应该夏娘了,是公社开得最长得商店。从刚开始两个布包包一根扁担走街串巷下乡去卖衣服开始做起,慢慢的在公路边起了间小房子,开始卖副食品,生意做得有声有色,后来发现农村做宴席这门生意不错,就开始全身心地投入这个帮厨的行业,从开始自己掌勺到最后手底下有十几个人,有时日子好,好几家同时做,忙都忙不过来,在这十里八乡哪家有红白喜事都少不了她们的身影。最近几年,国家提倡节简,帮厨的生意直线下滑,夏娘也就关了店铺去福田带孙子上学了,金银街上最后一家商店也就从此落幕,现在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买点东西还要去农科站那边的小超市。人们也常常念叨,金银街已经不是当年的金银街了,变得冷清,落魄了,看不到从前的景象了。
  在我记忆中,还有很多人。比如:
  谭家爷爷,家住公社上面一点,这点地段可是当年的核心区。也是个人物,原来在公社伙食团煮饭,和有识之士说得上话,我记得事的时候煮饭的工作已移交给大儿媳妇儿了,每天坐在屋檐下抽着他那长长的旱烟头,烟卷在他头顶打转儿,着实悠闲。
  罗队长,家住公社下面点,也是我大姑父。其实罗队长的官职远远不止于石寨一队的队长,官至石寨村的副支书,家中子女众多,但是个个有出息,在这十里八乡,算得上中产阶级了,我记得事起,他们家开过加工厂,买过拖拉机,家里还养了条大黄牛,每年的春天播种插秧,他都忙不过来,帮别人犁秧母田、打水田。后来他买了供销社的房子,也搬到了核心区来了。
  龚家老辈子,身材魁梧,住在学校后面,据他自己讲,前前后后当了三十几年的队长,前几年才卸任,这个重要的位置被他大儿子继承了,继续为众乡亲服务。龚老辈子是个不错的篾匠,早年经常去湖北的神农架松柏镇做篾活,也是我们这赚外汇的第一批人。后来年龄大了和老伴在公路边支了个地摊炸油条。前几年得脑溢血,忘掉了全世界,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可惜我没来得及让他讲一讲他的峥嵘岁月,给我更多写作素材,或许我写得更加生动。
  其实公社这的人远远不止这些,都是一些平凡的人,每个人都在为自己向往的生活在奋斗,公社的没落是时代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