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作平
在长诗《壮游》中,杜甫写道:“王谢风流远,阖闾丘墓荒。剑池石壁仄,长洲芰荷香。嵯峨阊门北,清庙映回塘。每趋吴太伯,抚事泪浪浪……蒸鱼闻匕首,除道哂要章。”
几句诗中,除第一句说的是江宁,最后一句说的是会稽外,其余几句说的都是苏州———苏州的人、苏州的事、苏州的遗迹与历史烟霞。很明显,杜甫游历了他诗中提到的这些苏州名胜,联想起发生在这里的诸多旧事,凭吊之际,感慨万千。
与他国文人相比,中国文人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喜欢怀古。不知是悠久的历史传承使然,还是六经皆史、文史哲不分家的习惯使然。总而言之,中国文人喜欢凭吊,喜欢怀古,喜欢在古人的故事里,掉自己的眼泪。
苏州城的横空出世,可以追溯到先周时期,相当于商季。当时,生息在今陕西岐山周原一带的周人,其部落首领为古公(又称公 父)。古公有三个儿子:太伯(又作泰伯),虞仲和季历(又作姬历)。
季历的儿子叫姬昌,“有圣瑞”。古公经常念叨:“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流露出想将君位传给小儿子季历,以便再传姬昌的念头。
太伯和虞仲看出父亲心事后,为了成全父亲,兄弟俩离开周原,前往当时还属蛮荒之地的江南,以太湖流域为核心建立了吴国,又称勾吴、天吴。
第一个在苏州筑城的,据说就是太伯。
太伯之后,他的后裔阖闾令勇士专诸将匕首藏在烧熟的大鱼里,趁着给他的堂弟吴王僚上菜的机会,从鱼腹里抓出匕首,把吴王僚杀死,从而登上吴国王位。这就是杜诗里说的“蒸鱼闻匕首”。
阖闾即位为吴王后,在伍子胥、孙武两位重臣的辅佐下,励精图治,富国强兵。阖闾之前,吴国都城在苏州下辖的吴县(1995年撤销,改设苏州市吴中区和相城区)。阖闾上台后,令伍子胥修筑了两座城,一座称为大阖闾城,作吴国国都,在今苏州木渎;一座称为小阖闾城,作军事堡垒,在今无锡。
崛起的吴国先后击败楚国和越国,为了北上争霸,下大力气开凿了后来成为隋唐大运河一部分的邗沟———杜甫南游的船只,便从邗沟驶过。 闾也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关于春秋五霸,不同学者有不同说法,除了齐桓公、晋文公两人是每说均有外,另三人则各说不同。其中,墨子提出的五霸,即有吴王阖闾。
今天的苏州是国内最知名、最具人气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在苏州古城西北部,平坦的平原上,隆起一座树木幽深的小山,那就是虎丘。
阖闾去世后,安葬于此。虎丘名字的由来有两说,一说是阖闾葬后第三天,有一头白虎蹲在坟上;一说山的形状如同一只蹲着的老虎。
虎丘山上,有一座略微倾斜的塔,因位于虎丘山上,俗称虎丘塔,其本名叫云岩寺塔。虎丘高40来米,塔高近50米,在没有高楼大厦的古代,虎丘便成为从西面前往苏州城的旅人最先看到的苏州建筑,故有“先见虎丘塔,后见苏州城”之说。———杜甫却没有看到过虎丘塔,因为虎丘塔修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年),那时,杜甫已经去世快200年,墓木早拱了。
不过,虎丘本身和虎丘剑池,杜甫却一定寻访过。
通往虎丘的山路尽头,有一块巨石,称为千人石。站在千人石旁向北望,“别有洞天”圆洞门一侧有“虎丘剑池”四个遒劲的大字,系大书法家颜真卿的儿子颜 所书。 颜 比杜甫小37岁,要等到杜甫游江南之后17年才出生。那么,杜甫注目过的剑池,肯定还没有今天我们看到的这四个大字。
圆洞内,右壁刻“风壑云泉”,行书,系宋代书法家米芾手笔。当然,杜甫也不可能见到。左壁,刻“剑池”,篆书,这个,杜甫见过的,它出自王羲之之手。
石壁上一汪潭水,即为剑池,长约40余米,深据说有6米,终年不干,清澈见底。这就是杜甫诗中所说的“剑池石壁仄”。相传,曾经叱咤风云的阖闾,他的坟墓就在剑池下面。
伍子胥所筑的大阖闾城,周遭共八道城门。八道城门中,数西北门最为壮观雄伟,名为阊门。所谓阊门,原是神话中所说的天门。以阊门命名,极言高大,乃至直通天上。阖闾西征楚国,大军从阊门而出。为了表示必胜信心,他将此门称为破楚门。
阊门外,东汉年间建有纪念太伯的祠庙。从杜甫诗中可以看出,他从江宁而来,先抵苏州西门外,在虎丘凭吊了阖闾后,向南到太湖之滨的长洲赏荷———由此可知他是夏天来的。之后,他在阊门外的太伯庙里祭祀了太伯,然后从阊门进入苏州。杜甫边走边看,发生在这片古老土地上的往事历历在目:太伯奔吴,专诸刺僚,子胥筑城,阖闾争霸……这些往事里,品性高尚的太伯最令他感动。他应该不只去过太伯庙一次,不然就不会用“每趋”的说法,而每一次去太伯庙,他都感动得热泪盈眶。
苏州下一站是会稽,即浙江绍兴。春秋时,苏州属吴国,会稽属越国。吴越争霸数十年,阖闾征越受伤而死,遗令太子夫差复仇。夫差果然大败越国,但占领越都后,却不听从伍子胥建议,一举吞并越国,于是养虎遗患,后来被卧薪尝胆的勾践击败。夫差自杀身死,吴国灭亡。
吴越也是秦始皇东巡过的地方。有一种说法,虎丘的剑池就和他有关。据说,秦始皇想得到阖闾用于陪葬的鱼肠剑,下令掘开阖闾墓,但最终他既没能找到阖闾墓,更没能得到鱼肠剑,而是在掘墓过程中,留下一个大坑。这个大坑就是剑池。
杜甫熟读经史,对这些故事了然于胸,因而浮想联翩,“枕戈忆勾践,渡浙想秦皇”。
那时候,绍兴叫越州
今天的绍兴是浙江下辖地级市,无论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在省会杭州之下。不过,唐时绍兴为越州,而越州的地位却在杭州之上。当时,越州系都督府建制,同时还是浙东观察使驻地,开元中有户十万七千六百四十五,属望州;杭州开元中有户八万四千二百五十二,属上州。
绍兴又称会稽,得名由来,据说大禹在此大会诸侯,探讨国家大事。《吴越春秋》说:“禹巡行天下,会计修国之道,因以会计名山,仍为地号。”最先是将一座山命名为会计山,后来将这座山周边的地区都称作会计,后来写作了会稽。
“越女天下白,镜湖五月凉”,这大概是老杜一生中写过的最香艳的诗句了。镜湖水面宽阔,杜甫感到凉爽,反过来也证明,越州的其他地方,不一定就那么凉爽。自然大方的越地女子,穿戴得比较清凉,与北方女子相比,南方女子更显水灵、白皙。青春年少的杜甫怦然心动,几十年后依然记忆犹新。
变幻观察视角,熟悉的东西也会变得陌生。借助卫星地图可以清晰看出,黛黑的群山连绵成弧形,环绕在绍兴南面;北面则是开口巨大的杭州湾。山与海之间,是由钱塘江、曹娥江、奉化江等河流冲积成的狭长的宁绍平原。
随着卫星地图不断放大,我看到,宁绍平原上,密集的城镇村落之间,到处都是纵横交错的河流湖泊,呈现出典型的水乡风貌。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