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副刊总第2804期 >2022-08-08编印

李白的巫山情结
刊发日期:2022-08-08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向承勇
  李白(701-762),是我国古代继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也是一位伟大的词人。祖籍陇西(今甘肃),少年时生活在蜀地。他从小博学广闻,志向宏大,“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上安州裴长史书》),“十五观奇书”(《赠张相镐》),漫游名山大川,饱览名胜古迹,养成任侠尚气、狂傲不羁性格。公元725年春,刚满25岁的李白便怀着宏大理想和抱负,“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毅然决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长安州裴长史书》),以便一展胸中所学。长江三峡是他向往已久的地方,于是他夜发清溪出蜀,顺江经三峡入楚,从此开始了他艰难而漫长的人生旅程。不料30余年后因受永王牵连长流夜郎,他被羁押溯江西上经三峡赴夜郎贬所,再次进入三峡,途经巫山时遇赦,又复经三峡东下,之后不久便走完生命的尽头。有人说他“起于三峡,终于三峡”,从他的整个经历看,确实很有道理。
  李白尽管三次进出三峡,滞留的时间并不多,但三峡尤其是巫山却给他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而且对他的文学创作具有很大的影响。对此,我们可以从他大量的诗作看出他的巫山情愫,对巫山的依恋,与巫山的不解之缘。在他的诗作中,出现了大量的与巫山有关的地名或典故,据不完全统计,“巫山”出现过21次,“阳台”出现过11次,“云雨”出现了6次,“朝云”出现了5次,“暮雨”出现了2次,“行云”出现了3次。此外还大量使用了“彩云”、“楚云”、“楚王”、“高丘”等与神女事相关的典故词语。
  李白的“巫山诗”大致可以分成三个板块,即登临纪游,感怀寄远,其他用典。
  登临纪游主要有《自巴东舟行经瞿塘峡登巫山最高峰晚还题壁》、《古风其五十八(我行巫山渚)》、《宿巫山》、《观元丹丘坐巫山屏风》、《巫山枕障》、《上三峡》、《自汉阳病酒归,寄王明府》等诗作。下面分别加以赏析。
  自巴东舟行经瞿塘峡登巫山最高峰晚还题壁
  江行几千里,海月十五圆。始经瞿塘峡,遂步巫山颠。
  巫山高不穷,巴国尽所历。日边攀垂萝,霞外倚穹石。
  飞步凌绝顶,极目无纤烟。却顾失丹壑,仰观临青天。
  青天若可扪,银汉去安在?望云知苍梧,记水辨瀛海。
  周游孤光晚,历览幽意多。积雪照空谷,悲风鸣森柯。
  归途行欲曛,佳趣尚未歇。江寒早啼猿,松暝已吐月。
  月色何悠悠,清猿响啾啾。辞山不忍听,挥策还孤舟。
  这首诗是李白登巫山南陵山后写的题壁诗。诗题非常清楚地说明自己从古巴东郡(即夔州,今奉节所在地。始建于汉献帝建安六年即公元201年,唐武德元年也即公元618年前为巴东郡治),坐船顺流而下经过瞿塘峡到达巫山后,赓即登临了巫山最高峰,傍晚才回到下榻之处,于是在墙壁上题写了此诗。那么,为什么说李白登的最高峰就是南陵山呢?因从地理情况看,巫山县治所在地,四面环山,只有南陵山最高大,最为突出。陆游在《入蜀记》中曾描述南陵山:“隔江南陵山极高大,有路如线,盘曲至绝顶,谓之一百八盘,盖施州正路。黄鲁直诗云,‘一百八盘携手上,至今犹梦绕羊肠’,即谓此也。”由此可知李白所登的最高峰即南陵山。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诗的内容。“江行几千里,海月十五圆”,大致是说诗人从前年暮秋之时“辞亲远游”,由岷江入长江,过渝州、涪州、万州(南浦),而今到达夔州,行进了几千里路,月亮就圆了十五次了。“始经瞿塘峡,遂步巫山巅”,一个“始”字,一个“遂”字,则既点出了诗人是第一次入峡,又点明诗人登高游览的极大兴趣,也说明他早就知道“巫山最高峰”值得一登,向往已久。而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在诗人心里,《巫山高》、《朝云曲》等诗词古题,早已打上深深烙印。而现在能够亲往历览,怎能不让他兴奋!所以当船穿过雄峻的瞿塘峡行到巫山脚下,他便迫不及待舍船登岸,不畏“一百八盘”之艰辛,奋力攀登上巫山最高峰。他居高四望,直觉心胸壮阔,豪情勃发。“巫山高不穷,巴国尽所历。”巫山真是太高峻了,整个巴国形胜可以尽收眼底。那太阳照射的地方可以清楚地看到攀爬的藤萝,而那巨大的岩石好像斜靠在美丽的霞光中,真是美极了。飞步登上山顶,极目远望,简直没有一点烟尘阻隔,可以清楚地看到很远的地方。回过身来已经看不到那被霞光映红的山谷,向上仰望就像挨到了青天。这时诗人突发奇想,青天如果可以触摸,那么银河又在哪里呢?远望那云生起的地方就知道是苍梧之所在,而记住了那水流汇合的地方就可以辨识出瀛海。如果真的要遍游所有的地方,已经不可能了,这时天光已经开始暗淡,但他要逐一观赏的幽闲情趣仍然不减。积雪把空谷映照得通亮,凄厉的寒风在茂密的树木草丛中呼啸。向回走的路已经开始昏暗,而心情仍然很好,赏玩的情趣并没有停止。江上寒风刺骨,青猿开始啼叫,那模模糊糊的松林上方月亮已经升起。月色是何等的悠闲自在,可凄厉的猿声却响个不停。真不忍心继续听到这叫声所以才赶忙下山,快马加鞭回到了停靠在江边的孤舟上。整首诗景物描写随时间推移而变化,上山时青天、苍梧、瀛海、积雪,而此时诗人感到的是幽趣良多,故而兴致未歇。然而夕阳西下,所看到的物象已经是江寒、松暝、猿啼、月出了,心情也随之发生变化,尤其是那凄厉的猿啼实在让人不忍听到,只得挥策还舟。但年轻时的李白豪气干云,对任何事物都感到新奇,充满了激情。登南陵回到住处后,他仍觉得兴奋不已,于是就壁一挥而就,写下了这首《自巴东舟行经瞿塘峡登巫山最高峰晚还题壁》五古。
  这是一首完整的记游诗。诗人站在雄奇高峻的巫山之巅,俯瞰千里,神游八极,通过所见所闻所思,抒写胸纳百川之浩气,凸显了自己博大的胸襟和人格魅力。强烈地展示了诗人鲜明的主体个性,勃发的情思,奋发的精神,执拗的追求。反复读之,除了让我们感受到李白其诗作以情驭景,情景交融,奔逸俊朗,一泻千里的震撼力,亦可感受到青年李白挟技自负卓尔不群俯视百代的狂傲情态。
  古 风
  我行巫山渚,寻古登阳台。天空彩云灭,地远清风来。神女去已久,襄王安在哉。荒淫竟沦替,樵牧徒悲哀。到巫山后,李白自然不会一登巫山最高峰了事,他仍觉“佳趣尚未歇”,所以免不了还要“寻古登阳台”,拜谒巫山神女一番。之后,他用这首《古风》(见李白《古风其五十八》)记录了当时的感受。
  这首诗的基调是很低沉的。你看阳台上的彩云已荡然无存,到处吹拂着清凉寒冷的山风。神女去久,襄王不在。楚王的荒淫无道竟然导致了国家灭亡和改朝换代,那些山野村夫在那里悲痛哀伤又有什么用,只不过是徒劳罢了。不难看出,全诗通过咏述巫山神女美好传说的幻灭,隐射时下社会同样存在的诟病,历史必将重演,也必然会成为一种悲剧,并借以抒发自己内心的激愤与悲怆。诗中“樵牧徒悲哀”,借他人而写己情,深沉地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黯然神伤的情感。
  宿巫山
  昨夜巫山下,猿声梦里长。桃花飞绿水,三月下瞿塘。雨色风吹去,南行拂楚王。高丘怀宋玉,访古一沾裳。从诗中可以看出,李白夜里睡得很不安稳,凄厉的猿啼声常将他从睡梦中惊醒。在恍恍惚惚中,他想到了巫山神女的故事,昏庸荒淫亡国的楚王。当他想到侍奉襄王“立身本高洁”“能为高唐赋”(《赠溧阳宋少府陟》)而又不为楚王见用的宋玉的时候,不禁泪流满面,竟然打湿了衣裳。这首诗同样写于李白第一次进入三峡之时。开元十三年(725年),25岁的李白风华正茂,他毅然离开偏僻的故乡,踏上了东去京都施展才华抱负的征途。但他一路探亲访友饱览名胜风光,待进峡时已是第二年的春天了。到巫山后,他既登了巫山最高峰,写下了题壁诗《自巴东舟行经瞿塘峡登巫山最高峰晚还题壁》,更登临了千古闻名的高阳台,写下了《宿巫山下》诗。 从《宿巫山下》诗,我们不难看出,李白为什么要登临高丘(高阳台),原来他是要追怀凭吊古圣先贤!这首诗反映了李白当时复杂的矛盾心情。中间四句写得激昂瑰丽,让人深深感受到诗人心情的欢愉和兴奋,这正是当年李白意欲“仗剑去国”一展才华的决心写照。然而他一夜辗转反侧,又显得忧心忡忡。所以他睡得并不安稳,时被猿啼惊醒。因为他不知道自己“南行拂楚王”究竟结果如何?他想到了宋玉多才而不见用,自己是不是也会和宋玉的命运一样呢?(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