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视点总第2779期 >2022-06-08编印

刊发日期:2022-06-08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水变清了,岸边绿了。

,水变清了,岸边绿了。

  

  本报记者 向君玲 陈久玲 杨新宇文/图
  花儿幽香、果树繁茂,水儿清澈、天空湛蓝。
  如此美景,是骡坪镇这些年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力抓实生态保护、污染治理、农旅融合三项重点工作,在确保“一江碧水向东流”的同时,真正让绿水“流金”青山“变现”。
  重点河流全面修复
  6月6日,记者一行从G42渝宜高速楚阳段下道,到骡坪镇路口村,道路两旁屋舍俨然、绿树成荫。进入路口村,给人的感觉更是耳目一新:小溪流水潺潺、杨柳依依、池塘里蛙声一片……
  “通过乡村治理,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走进现在的路口村,不仅可以看见小桥流水,感觉处处都萦绕着美丽乡村的气息。”路口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朱丹如此说道。
  近年来,骡坪镇深学笃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持续加大污水乱排、垃圾乱倒、侵占河床等整治力度,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楚阳河、龙洞河等重点河流水环境生态得到全面修复,一幅幅“水清、岸绿、景美”的秀美画卷逐渐呈现。
  骡坪镇还成功创建鸳鸯小风口、龙河龙潭溪、路口袁家湾、茶园悬坑坪、义和梅家淌5个人居环境示范片,大垭、骡坪、鸳鸯垃圾分类试点工作有序推进, 环境卫生不断改善,群众环保意识显著增强。
  一系列的整治措施立竿见影———河沟宽了,水变清了,岸边绿了。
  如今,老百姓获得感与日俱增。“空气越来越好,蓝天白云、鸟语花香,我们居住在这样优美的环境里,心情特别舒畅。”路口、龙河等村村民都有这样的共同感受。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乡村发展的宝贵财富。龙洞河、九湾河、木瓜溪等河流修复后的嬗变,一个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诠释了骡坪镇全体干部和老百姓永不止步、永不懈怠的绿色追求。
  产业格局全面成型
  高山绿谷之巅,远山空濛,茶园村连绵的脆李、桃园、茶园,墨绿中透着新绿。
  这,是骡坪镇实现生态资源向生态价值有效转化的一抹“剪影”。
  乡村发展,产业是关键。近年来,骡坪镇持之以恒培育“1+3+N”主打产业,着力构建万亩脆李、万亩核桃、万亩茶叶、5000亩烤烟、5000亩中药材、5000亩水蜜桃、2000桶蜜蜂,年出栏3万只山羊的高山生态农业产业体系。
  目前,全镇已形成高山带发展药材、核桃、米大洋芋,中山带发展烤烟和蔬菜,低山带发展小水果与茶叶的“三带”产业格局。
  “我们以相对集中连片、整合零碎地块,推进土地流转为目标, 着力补齐空白产业带,做优做强茶叶、核桃、中药材、蔬菜、水果等特色农业产业。”骡坪镇党委书记曹启志介绍。
  骡坪镇还成功创建观奇精品脆李示范园、茶园农耕水果采摘园、大垭纳凉赏花观光园、凤岭茶叶等新型农业产业基地。
  同时,持续推介“米大洋芋”“唐氏辣酱”等特色生态品牌,真正把绿色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积极探索“合作社+产业+旅游+农户”的经营模式,发动400户农户以土地、山林入股经营,注册微型企业30家,农村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农户稳定增收的渠道不断拓宽。
  骡坪镇谱写的“产业文章”,将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向金山银山实现价值转化,切实让一批“土货”俏起来,一批村民富起来。
  乡村旅游蓬勃发展
  “春到骡坪采茶踏青、夏到骡坪纳凉度假、秋到骡坪赏五彩山林、冬到骡坪观林海雪原” 的四季乡村旅游品牌在全县越来越响。
  以骡坪场镇为综合服务中心,骡坪镇持续推介大垭云中花谷、茶园七彩乐园、龙河清凉戏水、 鸳鸯生态草莓等乡村旅游示范点,“点上出彩、线上靓丽”的旅游小镇基本成型,一幅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
  “天气越来越热了,云中花谷的花儿即将开了,周边的场景打扫干净了,欢迎所有的游客来我们这里避暑纳凉。”6日下午,大垭村迎风阁农家乐老板覃克清一边忙活一边说道。
  骡坪镇深度推进农旅融合,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更多老百姓实现由“种庄稼”向“种产品”“种风景”美丽蝶变,也为市民提供了一批“看得见青山、望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的旅游产品。
  目前,全镇农家乐达60余家,年接待游客达10万余人次, 年综合收入达1500万元。
  曹启志介绍,今年以来,通过河道修复、污水治理、岸线绿化等措施,以楚阳河、龙洞河为代表的重点河流生态得到全面修复;以脆李、茶叶为代表的“3个万亩,3个五千亩”的“三带”产业格局全面成型;以义和桃源、十里花溪为代表的乡村旅游点持续升温;生态文明理念成为了了全镇干部群众共同的价值追求和骡坪绿色发展的重要标识。
  曹启志还说,如今的骡坪,山变绿了,水变清了,生态变好了,群众的腰包更鼓了。同时,生态优势正逐步转为经济优势。
  骡坪,始终与绿色同行、与自然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