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副刊总第2777期 >2022-06-03编印

刊发日期:2022-06-03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章毅
  你别说有些事情就是这么巧合,我家的电饭煲跟冰箱竟然同时坏掉了,这给临时决定回家煮顿饭的我来了个措手不及。拉开冰箱冷藏室,一股臭味扑鼻而来,伸手进去,发现里面比窗外烈阳下的温度更高,储藏的青菜已是一坨稀泥且散发出恶臭。一盘上次吃剩的腊肉,每块上均长出一层霉状颗粒。蓦然发现,因为下乡已是好几天不曾煮饭了。待我手忙脚乱地收拾完冰箱,蒸着饭的电饭煲又发出“滴滴滴”的报警声,控制面板上随即出现一串从未见过的符号,我立马拔掉电源重新插上,如此反复几次依然是那串符号。面对它们的罢工,我彻底无语,坏心情随之而来。
  搬进新家六七年,对于身边的一炊一具早已习以为常。蒸炒炖烙顺手取下相应的工具,熟悉如同家人,从没想过某一天它会坏掉。也曾数次清理厨房,将久未使用的厨具餐具狠心丢弃,原因都是旧了、厌了、不美观不时新了,极少因为它们功能的丧失。我是一个懂珍惜的人,当初装修房子,一器一物都曾精心挑选,自然也就对它们倾注了更多爱意,使用的时候百般珍惜。这电饭煲跟冰箱就更不用说了,从款式到功能,都是绝对的一见钟情。如今它俩相约罢工,的确让我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东西烂了就得修,毕竟我们离财务自由的距离相差甚远。一阵忙活,维修师傅开着一辆货长安拉着我家冰箱和电饭煲渐渐远去,那一刻,我有家人生病后去前住院般的心痛,眼泪也随即掉了下来。 几天后接到维修师傅的电话,冰箱总算修好了,而电饭煲再无用处。老公大手一挥:请你帮我扔掉吧!一旁的我却有说不出的心疼。七年了,它立于我的灶头早已成为一种习惯,我喜欢它深咖的颜色和大大的肚腩,圆灶釜内胆更是让每一粒米饭晶莹剔透。从它排气孔散发出来的米饭香味,带给全家饭食无忧的安全感。在它为我服役期间,我一直都有好好待它,每次用完,就会用纸巾抹掉水珠,或是将锅胆倒扣漓水,生怕它腐蚀生锈。想到从今往后我再无缘见它,内心又多出了几分难以割舍的情愫。
  随着生活水平的上升,修,已是离我们越来越远的一种行为。 记得小时候就听母亲说过: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在那物质极为匮乏的年代,修是一种常态,很多东西甚至是一修再修,当然也在修修补补的过程中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记忆犹新的是那时候穿过的一种凉鞋,它们的材质有“生胶”与“熟胶”之分。“生胶”材质硬,初穿时特别磨脚,我们都很嫌弃。而“熟胶”相对较软,舒适度也好很多。当然最大的区别是,“熟胶”凉鞋烂了可以修。所以每到夏天,我们兄妹仨心心念念都是拥有一双“熟胶”的凉鞋。凉鞋买来,尽管百般爱惜,一段时间后也会坏掉。每当凉鞋裂口,父亲就会找出头年坏了不能再穿的凉鞋,比着裂口长度用剪刀剪下一段,然后将火钳在灶堂烧红,趁着高温哧溜一下将这一段补在今年的凉鞋上。修葺一新的凉鞋继续陪伴着我们跑跑跳跳。待到天气转凉,一双凉鞋时常会被烙补好多处伤疤。
  其实物质的富足并没带给我们更多心灵的充实和幸福感,满屋的家具电器、满柜的衣帽鞋袜,每当有了瑕疵或是裂缝,都是随手丢掉,已然忘了修修补补还能再用的优良传统。而在我看来,今天的修,却是有了更为深层次的含义,那就是修心。
  在太多的地方,都能读到“生命是一场修行”。时值中年,突然有了“初读不知词中味,再读已是词中人”的惆怅和伤感。回望此前,万千愁绪无法释怀,只得埋头书间去寻找答案。平凡的我们,总是在欲望的都市中建立起一座座高不可攀的城堡,其实那是一份份无法救赎的贪念呀……
  “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身处闹市,却能在自己心上修篱种菊的人,无疑是通透的。天长日久,修的是一种心境,是拥有了拆去心灵枷锁的钥匙,是懂得适时卸载外在重负的洒脱,是顺应四季敬畏自然的坦然,当然也是悦纳自我与自己和解的勇气。
  于是,一屋两人,三餐四季,一粥一食一盏茶,虽无炊烟寥寥饭菜依旧可口,懂知足知感恩,深谙“宽容大于爱”的真理。不因浮世繁华左右自己的选择,在细水长流的日子里相濡以沫,相视一笑间,潜藏你懂我也懂的契合。
  维修师傅的敲门声将我拉回现实,生活重回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日常。我明白的,内外兼修皆为修,而唯有修心,才是最终极的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