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副刊总第2750期 >2022-03-25编印

怎样读懂乐府诗
刊发日期:2022-03-25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五)

叶嘉莹
  曹子建的“有心为之”
  我们讲完了乐府诗大概的内容,大概的形式、体裁,大家有一个认识。下面我们看曹植的《白马篇》,这首诗也是略读,讲到唐诗的时候我们是详读。现在我们是介绍诗歌演进的历史,因为你要认识一个时代文学的价值,你最好知道它的过去跟将来,你才能够把唐代的诗歌放在一个正确的地位来衡量它,所以我们现在讲到唐代以前。《白马篇》也是一个乐府诗题。我们上次讲过,说乐府诗的开始,是因为汉代有一个官府叫乐府。本来汉代所说的乐府都应该是采择了一些诗歌,把它配上了音乐,是经过了乐府这个官署,把它配合了音乐,可以歌唱,可以合乐而歌的才叫做乐府。可是汉朝以后,汉朝乐府里面的这些乐调亡佚了,中国的音乐的材料损失的最多,就是古代的乐谱流传下来的最少。所以汉代的音乐的乐调亡佚了,后来的人他们再写乐府诗歌,不一定还能够像汉朝一样歌唱了,可是它们还叫乐府诗,就是后来人的仿作。后来人就模仿汉朝的乐府诗来写诗,也叫乐府诗。
  后人的仿作有几种。一是用旧日乐府诗的题目。你看到一个孤儿,你有了感动,你也可以写一首诗,仍叫《孤儿行》。乐府里面有《江南》,是写采莲的,而且后面有流行的《采莲曲》的歌,如果你要写一个江南的采莲的女子,你也可以叫《江南》,你也可以叫《采莲曲》,可是你不能再配合音乐来唱了。就是用旧日的乐府诗题所作的诗,也还叫做乐府诗。乐府诗的题目,有两本书可以参考,《乐府解题》专门解释古来的题目是什么意思;《乐府诗集》把历代的乐府诗都选进来,凡是用旧日乐府诗题目,不能歌唱的也编在了这本书里。
  二是模仿乐府风格的作品。乐府诗是反映社会现象的,唐朝诗人模仿乐府风格,反映唐朝社会现象的诗,也叫乐府诗。有的模仿作品没用旧乐府诗题,自立了新题,就叫“新乐府”。比如唐朝白居易曾写诗,反映唐朝社会悲哀、不幸、不平等的现象。他写《卖炭翁》,写唐朝贫苦阶层人的生活。他写《买花》,“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富贵人家买一丛深色的花朵,是十家中等人家一年的赋费,也是反映贫贱人生活的。
  白居易还写过新乐府《新丰折臂翁》。新丰在长安附近,那里有一个手臂折断的老人。这首诗反对黩武用兵。白居易是反对战争的,《新丰折臂翁》中说,有一个老人,当年要抓他去当兵,他不愿意,就在夜半用大石头把自己手臂打断了,这样就可以不出去当兵了。这些诗反映了唐朝的社会现象,叫新乐府诗歌。我们后面要讲唐诗,你就慢慢有一个认识,知道它发展的一个源流,乐府诗就是这样发展下来的。
  那么曹子建呢?他用乐府诗题,模仿乐府作品,《白马篇》也属于乐府诗。《新丰折臂翁》是反对战争的。可曹植的《白马篇》是歌颂战争的,一个年轻人,应该勇武保卫国家。所以乐府诗反映社会生活现象的各个方面。我们现在还是简单地把这首诗念一下。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有人骑着一匹白马,马上有黄金的“羁”,“羁”是马身上的羁勒,马的络头,马口上戴的一个金属圈,有黄金装饰。“白马饰金羁”,形容少年雄姿英发。“连翩西北驰”,骑着这么漂亮的白马,向西北奔驰而去。
  “借问谁家子”,“借问”是请问。乐府诗不但有问答对话,还可以假设有一个人问。李太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就是假设拟问。中国的文章跟诗都有设问体裁,你要说你的话,你假设有一个人来问你,然后你再发挥,就是拟问、设问。“借问谁家子”,请问这是哪一家的年轻人。是“幽并游侠儿”,是幽州跟并州一带的游侠人。幽州,大致范围为现在北京、天津、河北东北、辽宁西南。并州,大致范围为现在山西、陕西和内蒙古部分地区。中国北方人是比较勇武的,慷慨悲歌,南方人是比较文秀柔弱的。所以唐代韩愈说“燕赵古称多慷慨悲歌之士”。什么叫“游侠”?“游”是游走四方。侠呢?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陲”,很年轻就“去乡邑”,“去”是离开,离开故乡。“扬声沙漠陲”,要发扬自己的声名,在哪里发扬?在北方边疆、沙漠。这个年轻人要在沙漠和边疆为国家建立功名。
  “宿昔秉良弓, 矢何参差。”“宿昔”本来指昨夜跟前天晚上,是从前、向来的意思。“秉”是持,他从来手里拿着良弓。“矢何参差”,“”是木材,用木材做的箭杆,前面有金属的箭头。“参差”,不整齐的样子。他有一个箭囊,长长短短不整齐的箭头在箭囊里面。
  后面形容这个男子的勇敢,“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控”是拉开、张开,他张开他的弓弦,把箭发出去,就把左边的“的”,“的”是标的,射箭的目标,一下射穿左边的目标。“右发”,他向右一射箭,就射到“月支”,“月支”是一个标的名字。“仰手接飞猱”,他一伸手向上,就抓住一只在空中飞过的猴子。“俯身散马蹄”,他低下身来向下,马跑得飞快,马蹄散开向前。“狡捷过猴猿”,这人动作之敏捷,比猴子还要快,“猴猿”就是猿猴。“勇剽”是勇敢、强悍,“勇剽若豹螭”,比虎豹还要勇敢。
  “边城多警急,胡虏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他一直向前冲,长驱直入。“蹈”是践踏,踏平匈奴的土地,敌人的土地。他向左边看一眼,“陵”是削平,把鲜卑的国土削平。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宁可牺牲性命在锋刃的尖头,宁可死战场。“性命安可怀”,我的性命哪里值得顾念?“安”是哪里。“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牺牲性命保卫国家,连父母都不顾念,更何况儿子跟妻子呢?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但愿我死后,我的姓名编在壮士名簿之中。“籍”是名册。“不得中顾私”,中顾就是内顾,顾念家人,顾念自己。我没有顾念家人,宁可为国家牺牲。“捐躯赴国难”,“捐”是牺牲,“赴”是往,我宁可为国家的患难牺牲。“视死忽如归”,我看我的死亡就跟回家一样。
  我们现在这首诗讲得很简单,因为我现在所要讲的是中国诗的形式中对偶的发展。我们以前说过,因为中国的文字是单形体、单音节,容易形成对偶,早期是无意的,自然而然就对上了。可是曹植是有心为之,不是偶然地只对一句,中间有一排句子都是对起来的。“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一个左一个右。“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一个仰一个俯。“狡捷过猴猿”,比猴子还敏捷,“勇剽若豹螭”,比虎豹还勇敢。“长驱蹈匈奴”,一直向前踏平匈奴,“左顾陵鲜卑”,向左一看就削平了鲜卑,都是明显的对偶句。
  说它是有心为之,第一个因为它的数量增加了,这一大段很多句,因为对偶的句子不是偶然的两句的对偶,它是一大串都对偶了,因为它数量多了,是有心为之。第二个因为他现在有心用这些对偶的句子增加他的气势。他要写这些年轻人很勇敢,怎么写?向前就踏平匈奴,向左就削平鲜卑,举首就抓住猴子,低身马就向前冲去。他是用这种对偶的句子来增加他诗歌的感动人的气势,这已经是有心去这样做了,诗人开始有心用对偶了。 (摘自新华社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