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副刊总第2741期 >2022-03-04编印

怎样读懂“乐府诗”(二)
刊发日期:2022-03-04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叶嘉莹
  五言诗的兴起
  前几次课我讲到中国诗歌形式的演变,从《诗经》的四言,到楚国的骚体,到楚歌的体式。汉武帝的《秋风词》、汉高祖的《大风歌》都是楚歌的体式。可是在中国诗体演进的历史上,出来一种新的体式,以五言为主的诗歌形式。“北方有佳人”,五个字。“绝世而独立”,五个字。“一顾倾人城”,五个字。“再顾倾人国”,五个字。“宁不知倾城与倾国”,是八个字。“佳人难再得”,五个字。
  要注意这八个字里面的停顿,是三-五的停顿,“宁不知”是三个字,“倾城与倾国”是五个字。“宁不知”在音乐里面相当于衬字。在唱歌曲的时候,乐府诗歌常常在中间加上一些陪衬的字。
  《诗经》虽然有五言一句的诗,但不是全篇五言,所以我们只说那是五言句,不是五言诗。李延年这首诗以五言为主,但也不是完整的五言诗,是以五言为主而有杂言的一种形式。
  为什么发展成这种以五言为主的形式?汉朝有一个掌管音乐的机构叫乐府,李延年在乐府里负责给曲子配音乐,叫“协律都尉”。“都尉”是一个官名,“协律”就是配合乐律。他制造歌曲,“为新变声”,做出一种新鲜的、跟中国旧传统不大相同的一种乐曲。
  这种五言的歌诗,是汉代新兴的形式。五言诗歌的兴起,与当时流行的乐曲有关系。史载,“武帝通西域”,汉武帝派遣张骞跟西方的一些外族、国家相交往,就传进来一些胡乐,即外族的音乐。而当时流行的歌曲受外来音乐的影响,所以是五个字一句的。因而汉朝管音乐的官署配合音乐的歌诗里,就有很多是五言诗了。
  汉朝的乐府诗歌,有一部分是民间的歌谣,也有一部分是文士的作品。而这些歌词有时代比较早的、流传了很久的歌谣,也有当时才写出来的新歌词,所以乐府诗主要形成了两种形式:一种是杂言的,一种是五言的。
  汉朝的朝廷典礼有的还是用四言,汉高祖、汉武帝都是用楚歌体,所以汉朝的乐府也有四言和楚歌体,但是大多数都是杂言或五言的形式。有一首乐府诗叫《江南》,是江南采莲蓬的女子唱的歌谣,很质朴、很朴实、不加雕饰,完全是民间的风格。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很多人只知道欣赏雕饰的美,说词采很华丽很漂亮就是美。像这样的诗有的人就说,怎么重复了这么多句。可是这种美就是质朴的美,你要想想民间的风俗。“江南可采莲”,江南有大片的荷花池塘。我一直觉得很奇怪,北美洲的气候跟中国大陆很相似,可是北美的人不大流行种荷花。你要知道中国有一些植物是后来从外面传进来的,可荷花是中国古老的植物。中国古老的字书《尔雅》里就有记载,说荷花的花叫菡萏,它的茎、叶、果实、花是很美丽的,叶子还有很多功用。荷叶可以入药,做东坡肉是荷叶包着的。它的果实是莲子,还可以补养,做莲子粥、莲子汤。它的根是藕。在中国的植物里,根实茎叶花都可以欣赏,而且都有实用价值的就是荷花。
  可是北美一直不懂得欣赏和种植荷花,我不知道是什么缘故。总而言之,荷有这么多功用,可以种植,还可以营生谋利,因为它的荷叶、莲子、莲藕都可以卖钱,所以在江南,种荷花跟种稻子一样,是生产。“江南可采莲”,江南有很多女子出去采莲。“莲叶何田田”,“田田”是什么?戴君仁的《诗选》说“田田,莲叶貌”,就是莲叶的样子。“莲叶何田田”,茂密的一片荷叶。采莲的女子划着小船进去。“鱼戏莲叶间”,看到荷叶底下有一条一条的小鱼。
  可是“鱼戏莲叶间”只是一个概说,当这个女子采莲的船在走的时候,“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这边的小鱼一动,那边的小鱼一动。诗很生动、很真切,但是很质朴。这是民间的风格,是歌谣。这在乐府里属于民间歌谣的一种,五言的体式。
  还有一首杂言体式的诗,叫《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江南》是民间的一般的生活,这首《上邪》是写爱情的,而且写的是民间一个普通的女子,不是很有文学修养的,就是一般的很热烈很诚挚的爱情。“上邪”有两种不同的说法,有人以为“上邪”就是语词,只发声。也有人认为“邪”字是语词发声,“上”字似乎应该有一点作用,所以程千帆编的《古诗今选》就说“上邪”是天,“上”是高高在上,上天、苍天。
  “我欲与君相知”,她说我想要、愿意与你相知。说得很好,古人没有说相爱,只说相知。因为爱这个感情可以由很多因素而产生,有的人只是因为美色而有了一种感情。但是相知的话,就不只是外表的颜色的吸引,而是心灵的相接近、相吸引。所以中国说,人生得一知己,死而无憾,如果人生得一红颜知己,当然更是死而无憾了。所以她说“长命无绝衰”,我愿意跟你在一起天长地久,“长命”时间真的很长久,永远在一起。
  《上邪》属于杂言体,诗里每一句的字数是不整齐的。《江南》是五言体式。这两首诗在乐府里应该是比较早期的作品,所以写得比较质朴、比较真率。
  温庭筠《菩萨蛮》写一个孤独寂寞的女子说“小山重叠金明灭”,孤独寂寞还不直接地说,而是说“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那是一个反讽。温庭筠是文人、诗客,所以写得比较典雅,有很多雕琢、很多修饰。可是你看民间的乐府歌诗,是当时的流行歌曲。一个女子表现她的爱情,表现得多么质朴、多么真率、多么直接。
  唐朝无名氏的《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它的格式跟温庭筠的不同,温庭筠的“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前半首字数是七七五五,后半首是五五五五。这是一个音乐的段落。早期的民间的《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这是七个字,“要休且待青山烂”七个字,“水面上秤锤浮”六个字,“直待黄河彻底枯”七个字,“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最后一句是七个字。
  我在讲李延年《佳人歌》的时候,说“宁不知”是衬字,配合音乐来唱的诗歌,在乐调拍板的空档之中可以加衬字。什么叫做衬字呢?就是把这几个字拿出来,不破坏文法的完整。
  这首民间的《菩萨蛮》,哪一个是衬字呢?“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上”是衬字,“直待”是衬字。“水面秤锤浮,黄河彻底枯”是它基本的形式。音乐的曲调有一个基本的形式和格律。在歌唱的时候,你可以在乐曲音乐的空档里加上衬字。“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都是五个字,“且待三更见日头”,“且待”是衬字,即“休即未能休,三更见日头”。
  汉朝乐府的诗歌,本来是民间的最质朴真率的,像《上邪》。《上邪》是早期的乐府诗歌,是杂言,是不整齐的民间的歌谣,根本没有一个固定的格律。所以杂言是最自由的一种形式。《江南》也是民间的早期歌谣,它已经受了当时的流行音乐影响,大半是五个字一句。不过这是早期的五个字一句的诗歌,不是十分成熟的。
  什么叫做成熟的诗歌呢?成熟的诗歌,一般五言诗总是双数的句子要押韵,就是双数句子末一个字的韵母是相同的。双数句子要押韵的形式,是五言诗进步以后的一个固定格律。
  通过《上山采蘼芜》这首诗,我们可以看一看什么叫做押韵: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新人从门入,故人从 去。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我们先看押韵。五言诗双数的句子是一定要押韵的,至于开端的一句,可押可不押,是自由的。这一首是从开头就押韵的。单数句子呢?开头一句押韵了,第三句也押韵了,但是第五句、第七句不押韵。总而言之,双数的句子一定要押韵,末一个字的韵母相同。什么叫作韵母相同呢?芜、夫、如、姝、如,都是一个u的韵母。“新人从门入,故人从 去”,这是换韵,乐府可以换韵。
  我们讲唐诗,就要开始讲格律了。今天普通话里的第一声、第二声,叫平声韵;第三声、第四声,叫仄声韵。中国的字有不同的声调,我们把声调基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平的调子,一类是仄的调子。
  现在我们只分为平声和仄声两大类,可是在中国古代讲四声,阴平(一声)、阳平(二声)、上声(三声)、去声(四声)。古人说四声是平上去入,平声分了阴阳,有一个入声。普通话里没有入声。比如我自己的姓“叶”,过去是入声。现在普通话读成四声,就是去声了。入声是仄声字,这个是很基本的分别。
  《上山采蘼芜》的换韵,是从u换成ü,“去”。“新人从门入,故人从 去”。“新人工织缣”不押韵,“故人工织素”押韵。“织缣日一匹”不押韵,“织素五丈余”,“余”字是押韵的。“将缣来比素”,这个“素”字又押韵,“新人不如故”,也押韵。这还是没有完全固定的诗的例证。
  “去”跟“素”现在听起来不押韵,可是古时候ü跟u是押韵的。现在的方言,像湖南人说读书,是dúxū,书是u,xū是ü。从“新人从门入,故人从 去”,平声韵换成了去声韵,平声换成了仄声,“去”“素”是仄声,“余”还是平声,“夫”是u,这里是ü,有ü的平声“余”,有u的平声“夫”,有u的仄声“素”“故”,也有ü的仄声“去”。总而言之,中国诗歌押韵的形式,就是第二句要押韵。
  回过头来说《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这三个是连着押韵的,“莲”“田”“间”都是押an韵。“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四句都是不押韵的。
  中国诗歌的演进,形式没有固定以前,有很多种变化。我举一个完全固定下来的五言诗的形式。《古诗十九首》的“行行重行行”,不押韵。“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这个“涯”字有三个读音,可以念yí,可以念yá,可以念ái,这里念yí。“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这个“知”跟“涯”是押韵的。“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离”“涯”“知”“枝”都是押韵的。
  后面就换韵了,古诗常常换韵。“相去日益远,衣带日以缓。”“浮云蔽白日”不押韵,“游子不顾返”押韵。“思君令人老”不押韵,“岁月忽已晚”押韵。“弃捐勿复道”不押韵,“努力加餐饭”押韵。“远”“缓”“返”“晚”“饭”是押韵的,所以五言诗押韵的形式越来越整齐了。
  《江南》跟《上邪》是乐府诗里面比较早期的作品,所以不十分整齐;《上山采蘼芜》开始整齐化了,可是还没有完全整齐;到《古诗十九首》就完全整齐了。这是中国从乐府诗到五言诗的一个发展演变。《古诗十九首》我们就开始叫古诗,不叫乐府了,它是一个完整的诗歌形式。早期的乐府是比较自由的,变化比较多,而没有十分固定的形式。
  (摘自新华社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