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副刊总第2652期 >2021-07-23编印

琵琶洲访古
刊发日期:2021-07-23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杨亨荣
  文化人珍惜历史,这是一种难以排解的文化情节,每次踏上这片文化厚土都有一种想抒发的愿望,然每次却又难以找到切入之点。刚写完《寻找历史》《神女之歌》《古城沧桑》,一种对琵琶洲从未有过的感受便开始在胸中激荡。
  琵琶洲位于巫山小三峡龙门峡与巴雾峡之间的宽谷地带。清澈纯净的大宁河自北向南冲出巴雾峡口突遇一台地相阻,河水向东迁回呈反C型近三公里后又继续向南而去。经过岁月的剥蚀河水的冲涮,使这一台地变得像一把巨大的琵琶搁置在大宁河边。因此人们便给它取了个典雅而形象的名字———琵琶洲。
  最近一次到琵琶洲是十五年前的五月中旬。五月的小三峡春意浓郁、绿影婆娑、鲜花灿烂。游船离龙门峡一个小时便到了琵琶洲。远远望去,一行行嫩绿的玉米和金黄的麦穗像一根根琴弦铺在台地之上;卖旅游产品的小摊主们撑起的五颜六色的遮阳伞如同一粒粒音符飘逸在道路两旁;农家小院点缀其间,炊烟缭绕、鸡犬相闻,构成了一幅意境深远的宁河风情画卷。
  琵琶洲既是宁河小三峡之内一个让人们了解当地民风民俗的小小村落,同时也是一处重要的商周文化遗址。洲上建有小三峡文物展览馆和巫山猿人陈列馆。
  从大宁河下船步行数百步平缓而上的台阶,再过百来米平坦的乡间小道便到了陈列馆门前。踏进展览大厅,仿佛一下踏进了历史神圣的大门,踏进了三峡沧桑古老的世纪年轮。这里陈列的既有二百万年前人类初生阶段的巫山猿人化石,也有五六千年前大溪人类文明的文化物证; 既有被誉为千古之谜的巴人悬棺,也有殷商秦汉以来的历史文化瑰宝。从刀枪箭戟到金石墨宝,从生产工具到生活用品,数百件展品真实地再现出了三峡地区数百年、数千年、数万年乃至数百万年前的辉煌。
  进入大厅,首先映人眼帘的是一组巫山猿人化石及其生存场景。巫山猿人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于1986年至1988年在巫山大庙龙骨坡发掘出土的,同时发现的还有116种哺乳动物化石。中科院和英国牛津大学通过碳十四测定, 其年代距今为201至204年。巫山猿人是目前亚洲最早的人类,比我国云南元谋猿人尚早三十万年,它的发现为研究人类的起源与演化提供了可靠的实物依据。与巫山猿人紧紧相连的是大溪文化部分,这里陈列着石斧、石铲、骨针、骨矛、网坠、蚌镰以及红、黑、灰陶等近百件人类由母系族向父氏系族转化过程中的文明见证。巫山猿人和大溪文化充分证实了长江,特别是三峡地区同样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我国人类的发源地。那些历代文物展柜中展出的则是殷商以来各个时期、各个朝代留下来的珍贵藏品。全国政协副主席钱伟长视察这些文物后欣然命笔:“巫山文物、国之瑰宝”。展厅的最后一部分是两口从长江南岸错开峡的绝壁上取下的巴人悬棺。古时的三峡是少数民族的杂居之地,古代巴人便是其中之一。悬棺葬是巴人的一种葬俗,据清光绪十九年《巫山县志》载:“古人尽产为棺,死高者以为至孝”。先人死后,葬得越高越显示出后人的孝顺和富有。然而那万仞绝壁、千斤之棺如何才能安放上去?以至于成为一个千古之谜。棺材工艺粗糙,结构却很坚固,历经几千年的风雨剥蚀,大部分棺木仍然完好无损。棺内除各有一具较为完整的尸骨外,几乎没有什么殉葬品,是被人盗过或是主人根本就不富有,我们不得而知。
  看完这一切,伫立展厅,不知不觉就让人深深地感受到三峡历史文化的丰厚,感知到我们脚下这片土地的份量。在这里,我们寻找到了人类诞生时的悲壮,透过巫山猿人的生存场景,展示在我们面前的便是人类初始的动人舞蹈;我们仰视到了祖先们超凡的智慧与力量,千年悬棺似乎在向我们演示千年前悬索而上的宏观壮景; 我们倾听到了历史中最强的铜音,那一口口编钟乐俑演奏出的则是一曲曲远古时代的天籁之音。
  追索历史需要有超越时空的心境,需要有求索真谛的执着和崇敬仰止的视角。面对这黄天厚土,面对雄浑磅礴的三峡,面对昨天的拥有和辉煌以及高峡出平湖的三峡工程,我们这些三峡的子孙必须以坚定的双臂承载起三峡历史文化的厚重, 肩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以坚定的步履和明澈的心境迎接辉煌灿烂的明天,是我们别无的选择。
  三峡库区蓄水后,琵琶洲已经永沉水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