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副刊总第2641期 >2021-06-25编印

端午忆事
刊发日期:2021-06-25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黄 芳
  从龙溪老家回来,端午已是将尽,上楼看到邻居门口插着蒲剑和艾草,我也想趁着节日的氛围,再吃一顿包面吧。每个节日总有它的特点,在我龙溪老家,好像就只有四个节气的食物特色最明显:过年满盘盛席自不必说,正月十五是会吃汤圆的,端午节吃包面、中秋节吃月饼。老家的风俗培养了我的习惯,到了端午就想着包面。
  至少在5岁以前我是不知道端午节要吃粽子的,直到有一年端午,邻居张幺姐告诉我她大姨家给她们送了几个粽子来,有没有给我吃我也不记得了,回家我问母亲,怎么我们不吃粽子呢,母亲说我们这地方没有箬竹,包不了,巫溪城里才有卖,包粽子的期待就暂时搁浅在我的期待里了。我家住在镇上,在那个市场经济不够发达的90年代早期,交通闭塞,改革开放的春风还没有吹进小镇,自然是没有这些材料可卖;平日父母劳于生计,端午得空能吃包面已是极大的满足,我也不去奢望尝尝粽子的滋味了。大约2002年左右,街上才有出现一个提着框子在端午卖粽子的,买的人也很少。相比,端午节的面坊就可忙碌了,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去买上一点面皮,吃上一顿包面,给那些清苦的日子增添一份仪式感。
  我始终觉得90年代的经济发展速度是相当快的。幼年时期的日子真的是比较贫寒,吃肉那就是打牙祭。其实不止我家,周围邻居的日子也是相当拮据, 到了2000年左右,生活都要宽裕很多,吃肉天天顿顿都可,也能多少有些余钱。所以在物资比较匮乏的童年时代,包面真真切切是一份幸福感。我母亲厨艺不错,生活上也是精打细算,哪怕是些不足为道的贫贱食材也能做出别有滋味的粗茶淡饭。就是现在,她偶尔还会讲道,别人在我家吃饭了,对父亲说:弟娃儿,你硬是好福气咧,一辈子好口福!
  不知怎的,莫非是因为那时候父母太忙不得空(我们家也是开了个小面坊),说起包面,小时候吃的包面我只记得刘娘家的了。刘娘喊我去吃过好多次包面,梅姐姐,你记得吗,她喜欢把肉、洋芋、鸡蛋炒半熟了再和馅儿,说洋芋丝炒一下就不变色更好看。哇,那油滋滋的馅儿,闪着红油的光亮,加上老坛盐菜和葱头来画龙点睛,闻起来真正是浓香扑鼻,我自然也会忍不住抓一片鸡蛋尝尝,确认味道棒棒哒。后来我想,这番好味道定是得益于她楼上那一大缸晒酱,日晒夜露,隔着一片玻璃发酵出浓醇的美味。我们在堂屋里小桌子上一边包着,灶屋里的大锅就烧起了水,康伯伯也倒好了他的小酒杯,就着刘娘早给他准备好的豌豆胡豆,微微仰着头憨憨地笑着,坐在桌子旁开始酝酿他的小幸福。待水开了,包好的大肚子包面就下锅,老式的面碗碗底很厚,比较笨重,我记忆里,刘娘家是有这款面碗的,有红花和蓝花两种,一个大碗就给康伯伯,我们用饭碗就够了,憨掉就不好吃了,不够的又可再煮,反正管饱。包面舀起来就上桌,不打味,喜欢加味的,桌上分别盛了一小碗酱油和醋,自己用小勺随意加。往事久远,小孩记性也不好,只记得吃到最后,都是刘娘和康伯伯逗着我,在康伯伯的仰头眨眼和咂嘴憨笑中结束这一餐。
  婆婆也是个勤俭持家的人,屋里不时能找出一些颇有年代感的物件,几天前我竟然翻出了刘娘家同款旧碗,猛地点燃了我的回忆。被束之高阁的旧面碗今天被我请了出来,配合着包面,更是牵引出我所追忆的那些往事与邻里和睦的怀旧情感。
  在那些奔波于生计的年代,节日团聚美餐已是莫大的享受,感谢他们给我了这样一份厚植于心的美好记忆,所以端午节吃包面,我总会想起他们。我虽年龄不大,却也敢说:回望来路,正是那些细碎的美好温暖着回忆,生活的点滴滋养着心性,抚育着心智成长。
  (作者简介:黄芳,喜欢文字,热爱生活,乐于写作,现任职于龙溪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