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副刊总第2633期 >2021-06-04编印

老屋
刊发日期:2021-06-04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杨亨荣
  离开老家快四十年了,老屋拆掉也三十多年了,然而,无论我走到哪里,常常清晰入梦而又仿如昨日的始终是老屋里的点点滴滴。
  有人说一个人出生的地方,是这一生记忆最深刻的地方。不知这是宿命还是科学?
  我家老屋在巫山县竹贤乡两河村(现名阮村)一社,小地名小坪子。巫山山高坡陡,大多数村子都在崇山峻岭之中。我家所在的村庄四面环山,中间一片约三百亩地的小平地,居住着二十户来人家,故名小坪子。我家老屋没在平地,而是在村庄靠北方的山上,离村庄里其他人家有两里多地。
  记忆中的老屋始终是一个小桥流水人家。我家老屋小地名叫猪槽沟。因三山相夹,形似喂猪的食槽,故名。我家老屋是典型的巫山土墙瓦房民居,三间正房、一间偏房。后来家庭成员多了,1980年又修了一间厢房。
  老屋坐北朝南,后面一片竹林,竹林之后是一脉逶迤蜿蜒的大山,左右两边分别是两座高低不同的小山。地坝前面一排高大挺拔的水杉,仿佛一排卫士,一年四季守护着老屋免受风雨浸蚀。左边离房屋三米左右是一根二十多米高、历经沧桑的麻柳树,我小时候就记得有两人合围那么粗,爷爷告诉我那是他爷爷小时候栽的。与麻柳树并排而立的两颗洗脸盆粗大小的樱桃树,樱花盛开时节,粉红色花瓣在春风中翩翩起舞,令人眼花缭乱,樱桃成熟时,满树红红的樱桃如同一粒粒红色宝石镶嵌在片片绿叶之中。紧依麻柳树、樱桃树的是一条自大山深处蜿蜒而来,一年四季潺潺流动的小溪。樱桃树下,一口大青石镶嵌的水井,甘甜的井水先后滋养了我们家祖孙三代。麻柳树下、小溪上面是一座由四根木头搭建的小木桥,这是我家与外界相通的重要交通要塞。
  老屋外观是土墙瓦房,内部却是用木板隔离的半封闭穿斗式板壁屋子,一根立柱、一根横梁,把房梁、椽子相互铆榫在一起,坚实而挺拔。每间屋子之间用坚硬的木板隔开。这是那个年代老家一带主要的建筑风格,讲究一些的人家,板壁装得稍微精致一些,每面大壁分成两至三个部分,用两三寸宽起了线的木条相互隔开,现在装璜的说法叫走阴角线。简单的一个分区,板壁便显得好看而大方。我家板壁属于这种。
  堂屋没有楼层,神龛上供奉着观音菩萨雕像,神龛下面“天地君亲师”五个大字,显示着堂屋的威仪和岁月的沧桑。堂屋是家里的主要会客场所,中间摆着一张柏树做大桌四条板凳,左右两边摆看四条小板凳、八把小木椅。这些桌椅板凳,桐油漆过多遍,用了多年依旧澄净发亮。
  堂屋左边楼下的卧室放置着三张木床,分别是爸妈、姐姐各一张,我和哥哥与爷爷一张,后来两个弟弟出生了,爸妈就搬到偏房里去了。床上没有蚊帐,夏天蚊子厉害,每到傍晚嗡嗡声如同打锣一样,我们便在天黑之前在卧室里烧上一大把艾草,把蚊子驱赶到窗外,然后关上窗户,便一夜无事。楼上是我家的粮仓和客房。在我小时候的记忆中,粮仓从未装满过,也几乎没有吃过饱饭。1979年,我家承包了老屋周围的八九亩土地,第一次把粮仓装满。看到满满的一仓包谷粒,第二年春天有饱饭吃,我一连兴奋了好几天。
  堂屋的右边是我家的厨房兼烤火房,楼层用圆木条扎成,一方面好让厨房的烟雾透过木条排出。另一方面,楼上也便于熏腊肉。我家火垄是一口破损的大锅,锅下是一口可以装一两千斤的地窖,下面储存的红苕洋芋一直可以管到第二年春天。数九寒天,外面鹅毛大雪,一家人围坐在旺盛的柴火旁边。为了打发时间,我爸和我哥经常喜欢唱书,《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八美图》《薛仁贵征东》这些故事,从小就在我耳边反复传唱。我爷爷不相信鬼神,则经常讲他年轻时晚上出门打野鸡的故事,神秘而又毛骨悚然。那些岁月,虽然清苦,一家人倒也其乐融融。
  小时候经常听爷爷讲,我们家老屋风水不错。据说老屋在开挖基脚的时候,挖出了好多五色土和一双龙角。因为曾祖父不懂风水,龙角被损坏作了基脚石,以至老屋修成后,后面的大山出现过好几次滑坡。
  老家山大人稀,村子与村子之间相隔很远。我家老屋处于我们村与观音村的正中之间,因此便成了两个村子人们来往途中的歇脚地。我父热情好客,经常教育我们兄弟与人方便才与己方使。因此,到我家歇脚的那些人愿喝凉水的喝凉水,愿喝开水的烧开水,遇饭吃饭,遇莱吃莱,着实方便了很多人。
  小时候我们乡里没有通公路,老屋周围的山上,森林茂盛,灌木丛生,面盆粗细的树子比比皆是。那时听到人们最羡慕的一句话便是柴方水便,早上起床现去山上拾柴,油煎在锅里再到水井里打水都来得及。相比山下村子里的那些人家,着实方便了许多。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家的日子逐步好转,兄弟四人逐渐长大,老屋已经居住不下了。 1987年,爸爸拆掉老屋,搬到山下的村子里,老屋从此便成为了一种记忆。
  老屋是一种记忆、是一种情怀、更是一种哀思。离开巫山近二十年了,每次春节回家,都忘不了去老屋所在的地方看看。过去,那是生我养我的地方。现在,我的母亲十年前也长眠于此。
  (作者简介:杨亨荣,巫山人,中国散文诗协会会员、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诗刊》《人民日报》《青年文学》《星星》等刊物,获各类文学奖项30余次,出版诗集《醉美三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