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向君玲 通讯员 李卓芸) 日前,记者从县卫生健康委获悉,近年来,我县采取内部生长、外部借力的方式,通过实施全科医师助诊包、乡村医疗卫生机构“空白点”动态清零、支医千村行等措施,持续筑牢基层卫生健康服务“网底”。
官渡镇杨坝村距离县城30多公里,交通不便,群众居住也较为分散。李尚发作为该村卫生室的老村医,已为村民们服务30多年。“以前上门问诊,就是一个听诊器、一个血压计,外加中医的望闻问切。”他说。
而如今,李尚发的背包里,已配置了无线上网手持多普勒彩超、便携式心电图机等十几种便携式仪器。这一改变,得益于当地推行的“行走的医院”项目。
据了解,该项目为全县100个村医配备智能化“全科医生助诊包”(可完成心电图监测、血糖测量、彩超等10余项检查)及摩托车,并打通远程助诊平台,助力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截至去年12月初,该项目开展健康监测服务35651人次。
为筑牢基层卫生健康服务“网底”,我县大力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除了‘行走的医院’项目,还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加强技术培训、逐步提高收入等方式,让基层医务人员能安心开展服务,把‘网底’筑牢。”
经过一系列优化整合,截至目前,我县已有标准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6个、村卫生室314个、村医438名,实现了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空白点”动态清零,基层卫生健康服务“网底”更加牢固。
不仅是内部生长,巫山还推动基层医疗机构充分借助医共体建设的外力。
不久前,家住官渡镇坪南村的潘孝凤在家人陪同下,来到官渡镇中心卫生院就近完成了血液透析。去年9月以来,该院已开展了1136人次血透服务,使他们不用再奔波进城。
县卫生健康委负责人介绍,通过医共体建设,当地医疗服务一体化改革的成效初步显现———以往孤立的乡村医生、乡镇卫生院和卫生室彼此联结起来,共同织就了一张守护基层群众健康的大网,并通过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动,让这张网愈发牢固。
“随着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的稳步推进,全县优质医疗资源、优秀人才将不断下沉到基层,积极构建起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纵横联动的诊疗格局。”县卫生健康委负责人表示,内外共同发力,筑牢基层健康“网底”,让基层群众健康服务获得感成色更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