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经济总第3022期 >2024-02-07编印

巫山 9.54 万亩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接近尾声
刊发日期:2024-02-07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村民正在植树。

村民正在植树。

  

  本报讯 (记者 向君玲 陈久玲 文/图) 1月29日,记者在巫峡镇桂花村看到,10余位村民或忙着将骡子驮运来的树苗取下,或在山上挥着锄头植树……大家忙得不亦乐乎。
  公路边,一车从苗木基地拉过来的树苗整齐摆放在路边。每根苗木都比较粗壮,高矮也相差无几。“经抽查,苗木健康。”在产地检疫合格证上,经办人梁洪海、张亚俩人签字并如此写道。
  所有苗木从出圃、运输到栽植,全程采取保湿措施。同时,苗木在调拨和出圃前需经过严格检验,苗木质量必须达到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规定的苗木标准,具有经过林木种苗管理部门检验的“三证一签”,即林草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苗木质量检验合格证、产地检疫合格证和苗木标签之后,才能栽植。
  当天,苗木经过检验后,六七匹骡子的主人排队将苗木捆好,再由骡子驮到山上,便于工人栽植。
  记者跟随骡马队伍前行,一路看到,人工造林林地为灌木林地和裸土地,以斜陡坡为主,土地瘠薄。
  “林区立地条件多数较差,造林整地难度大。眼前这段路程很远,骡子每天最多可以跑6趟,一次只能驮10—12棵带土的树苗。工人也需要15分钟才能栽植一棵,一天大概能栽植40棵树苗。”施工方负责人谭胜泉告诉记者。
  据了解,人工造林模式设计营造林种为防护经济兼用林,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选择既耐寒、耐旱、耐瘠薄、适应性强具有较好防风固土效果,兼具美观又具有经济价值的柏木、乌桕和枫香等乡土树种进行栽植。
  “这几个山头,还有河对面山坡上栽植的,都属于桂花村2000亩人工造林项目,现在就剩最后几百亩没栽植了。”造林科科长李树霖介绍,巫山县三峡库区腹心地带2022年中央财政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已接近尾声,在农历春节前就能全面完成任务。
  据了解,该项目建设规模共计9.54万亩,根据具体修复内容分为人工造林0.5万亩,更替修复0.32万亩,补植修复6.04万亩,抚育修复2.68万亩。其中大昌镇1.35万亩、两坪乡2.48万亩、双龙镇3万亩、巫峡镇2.71万亩。
  近年来,我县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防护能力,促进植被恢复。同时,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通过将红叶景观与旅游、文化融合,在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同时,助推旅游产业发展,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李树霖表示,当前,通过人工造林和退化林修复,正着力构建流域系统治理、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科学绿化助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成3个示范样板,重点构建万亩核心示范片,形成具有巫山特色、生态景观及社会效益于一体的造林绿化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