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堂水库建设现场。
本报记者 卢先庆 文/图
冬日的庙堂,山高峡深、水清天蓝。沿着一条挂在悬崖上的盘山路抵达,仍需 3小时左右车程。
搬迁:算好了“三笔”账 一个乡从行政版图上“消失”
“吃的三大坨,住的沟沟壑,烤的转转火,睡的包谷壳。”这是原庙堂乡最真实的写照。
距离县城160多公里的庙堂,山高坡陡,交通闭塞,曾是“重庆最穷的乡”“中国十大贫困乡镇之一”。该乡幅员面积82平方公里,岩石占八成,石头缝里的旱地不到两成,还大多都是斜坡地。627户、2308名庙堂人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
然而,这里位于大山深处,有原始森林、高山草甸、珍稀植物,以及各种野生动物,被誉为重庆的一方“净土”。
为了保护生态,更为了让当地村民不再贫穷,2007年,巫山县决定对庙堂实施整乡生态扶贫搬迁———这一创举,在当时尚无先例。
整乡生态扶贫搬迁,有三笔账可以算:“一是经济账,庙堂要彻底解决公路等基础设施,总投资至少需要近2亿元,而实施整乡搬迁, 总投资不超5000万元;二是民生账,庙堂山高坡陡,致富门路少,搬出大山后可以找到更多的致富路子;三是生态账,庙堂位于五里坡自然保护区,与神农架为邻,实施整乡搬迁对于保护当地生态平衡的意义重大。搬迁后空出的宅基地、土地,还可以栽植高寒经济林木,集中发展中药材,实行产业规模化经营。”
2008年,庙堂人搬出大山。搬迁后,他们有的选择到集中安置点,有的选择插花式安置。
2009年,庙堂乡撤销行政建制,并入平河乡朗子村。目前,还留下来的20多人,自发地成为护林员、森林消防员,守护着这片大山。
庙堂人搬走后,5个村的土地全部还给大自然。曾经“刀耕火种”留下的裸露岩石、贫瘠土地,历经10多年修复,现已绿树成荫。黑熊、斑羚、林麝、金丝猴、白冠长尾雉等珍稀野生动物也一个个现身。
“我们后悔搬得晚了。”因交通不便,被毒蛇咬后不得不锯断腿的吴祖香,如今正居住在大昌镇,过上子孙满堂的好日子。她告诉记者,“如果早点搬走,我的腿也不会被硬生生锯掉……”“我儿子搬出来才找到媳妇,现在有二个孙子了。”
走出大山天地宽。大山封闭了交通,也孕育了坚强的脊梁和不屈的性格。正是有了庙堂整乡搬迁的勇气和胆魄,一个更广阔的世界就此敞开。一江碧水、两岸青山、三峡红叶、四季云雨、千年古镇,万年文明在此延续;巫山机场、郑万高铁、长江黄金水道,现代化新巫山的飞速发展,全靠一代又一代巫山人在巴山蜀水之间披荆斩棘、奋勇向前。
民生:涵养水土 饮水安全才是最大的生态功能
大自然赋予人类的不仅是生态,更是宝贵的资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科学利用才是发展之道。 (下转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