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社会总第2985期 >2023-11-10编印

邱令堂:
用双手“编织”自强人生
刊发日期:2023-11-10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邱令堂正在编制背篓。

邱令堂正在编制背篓。

  

本报记者 陈久玲 文/图
俗话说“竹刀拿得起,不怕没柴米”。有人靠着制篾器的好手艺养家糊口甚至发家致富。邓家土家族乡邓家村村民邱令堂,就用这门手艺编出了自己的自强人生。
  近日,记者见到邱令堂时,他正坐在门口对背篓的底座进行精细的加工,一根根篾条在他手中上下翻飞,一株株原本坚韧的竹子在一道道工序中完成了形与质的转化。
  在他只有六岁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让他失去了行走的能力,这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无疑是一场噩梦。然而,邱令堂并没有向命运低头。尽管他身体残疾,但他从未放弃对于生活的热爱和追求,身残志坚的他,用一双布满老茧的手,编织出了属于自己的生活。
  “虽然我腿脚不方便,但我用我自己的双手做篾活,我相信生活会越来越好。”49岁的邱令堂一边编织一边说道。
  失去行走能力后,邱令堂被迫长期坐在轮椅上。然而,这并没有打倒他,反而激发了他内心的潜能。他开始自学各种技艺,其中包括手工艺竹制品制作。他通过购买材料,自己制作成品,然后出售给农民和其他需要的人,从而赚取微薄的利润。然而,正是这笔微薄的利润,却让他过上了自给自足的生活。
  在一条条竹片穿梭之间,做工考究、光滑剔透的竹器渐渐跃然眼前。在竹编的时候,邱令堂似乎忘掉了生活的苦难,变得快乐起来,脸上闪烁着创造的灵光。他的双手灵巧地拨弄着竹片与工具,仿佛一位设计大师,在用心打造着一件件宝贝。每一件竹器的背后隐藏的都是篾匠制作的艰辛,一个失误、一处不满意他都得重新再来。手起茧了,刀划伤了都不算什么,再苦再累,他绝不以次充好。
  邓家村村民饶友交告诉记者,他脑袋还是很聪明,手还是很灵活,做的这些东西做得很细致,很好看,也很结实,周边的老百姓需要什么给他说了,他都会给人编好。
  邱令堂制作的手工艺竹制品包括各种农具,如背笼、簸箕、筛子、箩筐、撮箕等。他通过自学掌握了这些工具的制作技巧,并且不断改进和创新,让这些工具更加实用和耐用和好看。他的产品质量过硬,深得邓家村周围老百姓的喜爱,口口相传,让他的名声在当地也越来越响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