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副刊总第2967期 >2023-09-22编印

中国诗歌是如何演变的(一)
叶嘉莹讲诗歌
刊发日期:2023-09-22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骚体”的基本形式中国的语言是单音节、单形体,一个字一个方块,一个字一个音节。它有一个缺点就是单调,比如花、草,不像英语的flowers(花),grass(草),本身就有一个音节。因此,中国诗歌注重韵律。
  最早的《诗经》是以四言为主。从我们的自然生理要求上说,四个字是在最简单的句法里能够有韵律的,比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但又有“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同字数的句子都有,所以字数上不是严格规定,但主要是四个字。
  比《诗经》稍微晚一点,有一个新的形式形成———楚辞。《诗经》所收的诗,大概以黄河流域的为主。楚辞是江南的,楚这个地方主要在现在的湖南湖北一带。
  楚辞,是songs of south,南方的歌。楚辞的形式对后代影响最大的有两种,一是骚体,一是楚歌体。骚体就是《离骚》的体式,比如“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制芰荷以为衣兮”,用芰荷也就是水里的菱角和荷叶做上衣;“集芙蓉以为裳”,搜集了很多芙蓉花做成裙子,芙蓉花就是荷花,裳就是下裳。“佩缤纷其繁饰兮”,身上佩戴着缤纷的美丽的佩饰,比如佩玉、项链;“芳菲菲其弥章”,身上有芬芳的花草,香气扩散得越来越远,“菲菲”是香气飘动的样子,“弥”是越来越怎么样。
  这是楚辞的“骚体”形式,基本上是两个六字句,中间有一个“兮”字的语助词,等于一个十三字的长句。句子虽然很长,但是它的韵律是三/三,“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所以它基本的节奏是三/三,加一个拖长声音的语助词,再三/三。
  虽然在韵律方面,可以把它分成三/三,可是加在一起是十三个字,所以《离骚》每个句子很长,整体篇幅也很长。它有叙事,有抒情,有描写,写作的形式是铺张开来叙写。
  以美人香草为托喻
  《离骚》在表现方法上,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特色,这也是中国诗歌的重要传统,就是以美人香草为托喻———把美丽的女子跟芬芳的花草当作一种寄托的比喻。
  《离骚》整篇都是屈原自叙,开头这样写:“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这个“降”不读jiàng,跟“庸”押韵,读hóng。“我”是高阳帝的后代。“朕皇考”,“朕”是我,“皇考”是父亲,我父亲的名字叫伯庸。高阳是“三皇五帝”中的五帝之一,叫颛顼。“摄提贞”是中国古代纪年,“于孟陬”是月,“庚寅”是日,“吾以降”,我就降生了。“我”是帝高阳的后代,“我”的父亲叫伯庸,“我”在某年某月某日降生到人间。
  《离骚》后来说,我用荷叶做成上衣,用芙蓉做成下裳,我佩戴着这么美丽的装饰,我身上的香气能够传布得这么广远。这是男子还是女子?真的穿上荷叶和荷花了吗?荷叶、荷花对他来说只是比喻,比喻他品德、才能的美好。司马迁赞美屈原“其志洁”,屈原的心灵是美好的、纯净的,所以他诗歌里所赞美的那些物、那些意象都是芬芳美好的。美丽的女子,芬芳的花草,用来比喻品德才能美好的人。这个传统对中国后来的诗歌有非常长久且重要的影响。屈原不但自比为美人,也用美人比喻贤臣———好的臣子,贤君———圣德的君主。所以这首诗在写追寻一个美人。
  “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我走了这么远,我爬到了最高的山顶,回头一看,我就流下泪来,我就悲哀,我没有找到一个美女。他还有比喻,“哀众芳之芜秽”,悲哀所有芬芳美丽的花草,怎么都荒芜了,都变成一堆野草了呢?“哀高丘之无女”“哀众芳之芜秽”,是屈原看到自己的国家这样败坏,而他没有办法挽回的悲哀。后来屈原就跳汨罗江自杀了。而屈原作诗的风格、方法,对后来有很多影响。
  “赋”继承了《离骚》的体裁《离骚》句子这么长,一般人写诗的时候,觉得这个体裁不合用,所以后来的诗没有主要继承《离骚》的体裁。另一文体继承了,那就是“赋”。
  中国诗的作法有赋比兴三种,兴是由外物引起内心的感动,比是用外物来作比喻,赋是直接叙写一件情事。赋比兴在一起说,是指诗的作法,单独提出“赋”来,是一种文学的形式。
  “赋”这种文学作品,最早见于《荀子》。《荀子》里有“赋篇”,有《云赋》《蚕赋》《箴赋》,这个“箴”等于“针”。为什么叫作“赋”?源头是受了《诗经》赋比兴说法的影响。“赋”是什么?是直陈其事。写天上的云,就写一大篇天上的云怎么样;写蚕,蚕怎么样;写针,针怎么样。
  屈原弟子宋玉写了很多篇赋,比如《风赋》。不管是荀子的《云赋》《蚕赋》《箴赋》,还是宋玉的《风赋》,表面上写云、写蚕、写针、写风,里面一定要有喻托的隐义。针怎样做衣服,蚕怎么吐丝织成绢,说这些东西的功用,是说人应该有什么样的功用。云彩生在天上,可以下雨,雨可以滋润草木。他都是把这些东西当作喻托来说人。
  宋玉的《风赋》是念给楚王听的,他说有不同的风。楚王不明白,说风都是一样的,有什么不同?宋玉说大王所有的风是“大王之雄风”,人民没有这样的风。楚王说,没有这回事,风吹了我,我有风,百姓也有风。宋玉说,不然,你在高台之上,四面有美丽的园林,芬芳的花草,风吹来是好风,老百姓住在污秽的、腥臭的、狭隘的居所之中,风吹过来是臭的,没有你这样的好风。他是用风来作比喻,有一种喻托。
  这是中国赋的开始,这个体裁后来常常用楚辞的骚体来写。最有名的是三国时代王粲的《登楼赋》,“登兹楼以四望兮, 聊暇日以销忧”。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