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社会总第2964期 >2023-09-15编印

巫山:
打通“医共体”之路 破解基层医疗之“痛”
刊发日期:2023-09-15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 曾露
  “没想到现在镇上卫生院治疗效果这么好,不出镇就能享受到县级医疗服务,我再也不用去县城看病了。”庙宇镇居民李大爷说。
  伴随我县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优质医疗资源正源源不断地下沉到基层。县人民医院知名专家、业务骨干常驻庙宇、福田分院,让庙宇老百姓足不出镇就能享受到县医院同质化医疗服务。此外,“技术协作”“事业发展”两个资金池统筹资金用于就医环境改造、医疗设备更新等方面。
  医院管理、学科建设、人才培育、手术带教、教学查房、义诊活动……在县域医共体建设带动下,众多像庙宇、福田这样的乡镇卫生院华丽变身。
  整合医疗资源,推动医共体体系“建得全”
  自开展试点工作以来,为保障医共体建设取得成效,实现县乡村一体化发展,我县深入推进县域医共体“三通”建设,以2家县级公立医院为龙头、区域性中心卫生院为建设枢纽,辐射周边毗邻乡镇,县人民医院与福田、庙宇等14个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医共体,县中医院与官渡、骡坪等12个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医共体。
  看病救人,关键在于人才,基层对卫生健康人才的需求尤其迫切。近两年来,我县公开招聘专业技术及综合管理人员143名(研究生10名),下派专业技术及管理型复合人才58名,其中县聘乡用人员37名、基层挂职4名。此外,还派出上百名业务骨干、管理人员,先后分赴市内外多地学习交流经验。
  同时,为提升全县医疗人员的技术水平,我县建立县级医疗多学科联合专家队伍,推进服务质量同质化,成立胸痛、脑卒中、医疗质量、检验质控、护理质量管理“五大中心”,加强对医共体内的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
  “医共体建设后,全县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统筹‘一盘棋’。”
  据介绍,大昌镇、官渡镇、骡坪镇中心卫生院申报创建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邓家土家族乡卫生院与笃坪乡中心卫生院组建基层横向紧密型医共体,医共体牵头医院与成员单位开展专科共建,从技术支持、人员培训、医疗质量等方面进行指导,实行利益共享。
  此外,我县还聚焦数字赋能,推动资源下沉,通过“提硬件、强软件”积极推动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升级改造,持续优化基层医疗信息、公共卫生、家医签约系统。
  截至目前,全县已有326个村卫生室实现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医保刷卡全覆盖。县人民医院建成开放共享的影像、心电、检验、病理、消供“五大中心”,推动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结果互认。2020至2022年分别出具远程医疗诊断报告60180例、75769例、83045例,逐年呈递增态势。
  完善顶层设计,促进医共体体系“转得好”
  “推动县域医共体建设需要科学的指导。”我县在制定《巫山县县域医共体“三通”建设实施方案》的基础上,相继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巫山县县域医共体“三通”建设工作的通知》《巫山县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工作方案》等系列文件,从政策上赋予医共体牵头医院内部集中管理更多的自主权,确保实现管理“八统一”,全力保障工作落细落实。
  同时,制定了医共体双向转诊管理办法,完善县乡两级疾病诊疗目录,加强医共体内部床位、号源、设备的统筹使用,建立医共体内部双向转诊利益共享机制,促进分级诊疗。2020至2023年,医共体内累计上转患者7031人,下转患者5301人。
  为推动更多人员下沉,健全医共体建设工作机制,我县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落实牵头医院党组织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对医共体成员单位“三重一大”等事项,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强化对成员单位的“医通、人通、财通”日常监管。
  “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的建设是医疗卫生体系的系统重塑,是医疗卫生治理方式和治理体系的优化。”县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构建“县级强、乡村活、村级稳、上下联、信息通”优质高效的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需要众多医护人员与管理者协作协同、久久为功。
  接下来,我县将注重从治疗转向健康管理,从单个机构转向县域共同发展,从卫生行业管理转向多部门联合治理,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和保障投入,打通分级诊疗“最后一公里”,真正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看病远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