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副刊总第2956期 >2023-08-25编印

陈子昂的风骨(一)
叶嘉莹讲诗歌
刊发日期:2023-08-25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我们说初唐本来注重格律,注重字句的雕琢修饰,注重对偶,注重平仄,但陈子昂却提倡复古。他说:“汉魏风骨,晋宋莫传……齐梁之间,彩丽竞繁”,齐梁以后的诗没有风骨了。中国旧日传统的文学批评,喜欢用一些抽象的概念,比如风骨、丰神、兴趣、神韵等等。我的《中国古典诗歌评论集》里有两篇文章,一篇是讨论钟嵘《诗品》的,还有一篇是讨论《人间词话》的。在这两篇文章里,我对中国文学批评理论的抽象概念给了一个比较理性的分析。
  我以为,“风”是一种感发的力量,“骨”是诗篇的内容跟结构。因为辞采是外表,是皮肤,用一个人来做比喻的话,那些平仄、对偶是外表,是属于皮肤这一层面的。而“骨”是属于内容和结构这一层面的,其中结构包含了句法和章法。从它的内容思想,结合了句法章法而传达出来一种感发的力量,这个就叫做有风骨。
  陈子昂认为齐梁以来的诗只注重外表,而内容却空洞了,没有感发的力量,只是个别字句很美,所以他说“彩丽竞繁”,汉魏的风骨晋宋就莫传了。
  陈子昂不但主张风骨,而且主张兴寄,就是说诗里要有比兴的作用。我们从一开始就讲了,比兴是讲心与物之间的关系,由外物引起内心的感动,叫兴;先有内心的情意,用外物来做比喻,就叫做比。
  而汉朝的儒者们说比兴里有“美刺”的作用。所谓美刺,就是要与政治教化有关系。他们认为,政治是美好的,用兴来赞美;政治是不好的,用比来讽刺。诗要有隐藏的寓意,要有寄托,而寄托有美刺。
  读书人的仕与隐
  我们知道了陈子昂的诗歌主张,以及他在诗歌演进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下面我们来看他的《感遇》诗。
  我在开始讲唐诗时说过,朱自清写过一篇文章———《〈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唐诗三百首》是社会上最流行的一个唐诗选本,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他在文中提出,很多唐诗,不管从哪一个角度、用哪一种方法来写,一个最重要的主题,就是“仕”与“隐”的问题。“仕”就是出来做官,“隐”就是隐居,不出来做官。
  因为那个时候读书人没有另外的出路,从孔子就说,“学而优则仕”,说你如果读书读得好,你的理想应该是出仕。《论语》上说,“百工”,就是做各种工的人,有经商的,有种地的,这些“百工”是“居肆以成其事”,他们在市场上各安各业,各有自己的职业。可是读书人为的是什么?读书人为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读书是为了明理,可以鉴往知来,要为国家民族安排一个理想的出路,这是读书人的责任。所以孔子也说“士当以天下为己任”。
  不是说百工就不平等,是各有各的专业。所以孟子有一次跟一个叫陈相的人辩论。陈相转述他的老师许行的话说,一个人不种田就没有饭吃,所以每一个人都应该去种田。孟子说,你老师是自己种田,但他种田所用的锄头、犁耙都是他自己做的吗?陈相说不是,是用粮食换来的。孟子问,你老师所用的木器家具凳子,这些都是他自己做的吗?许行说也不是。孟子说,你老师种田不能够同时做很多种事情,为什么治理国家的人还要去种田呢?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
  “士当以天下为己任”,这是读书人的责任和理想所在。所以,当时读书人唯一的出路就是出仕。可是出仕就碰到很多问题,我们现在看陈子昂的诗是如何反映这个问题的。
  陈子昂的时代是武周的时代。金朝诗人元好问在《论诗绝句》里写道:“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论功若准平吴例,合着黄金铸子昂。”“沈”是沈佺期,“宋”是宋之问,这两个人“谄事”,用谄媚的、拍马的态度来侍奉张易之兄弟。张易之兄弟是谁?是武后的宠男。沈佺期和宋之问因谄事张易之兄弟,所以后来被贬逐了。 武后给自己起了一个名字——— ,念zhào,这个字本来字典上没有,是她自己制造的,指目空一切,高高在上。她本来是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生病时,她跟他的儿子,就是后来的唐高宗发生了感情,后来唐太宗不放心她,让她削发出家,高宗做了皇帝后就把她接出来还宫。还宫以后她本来还是做一个后宫的宫人,可是因为她生了儿子,高宗封她做了皇后。高宗死后,她的儿子做了皇帝,她就变成太后了,但她不甘心在背后垂帘听政,所以后来把儿子废掉,自己做了皇帝,叫做则天皇帝,也叫武则天。过去中国只要换一个朝代就改国号,所以她改唐为“大周”,也叫武周。
  初唐两篇最传颂众口的文章
  武则天自己做了皇帝,把国号改成大周,这在中国旧传统的思想看来,是篡夺了唐朝的李氏天下,所以当时就有人起兵讨伐。“初唐四杰”之一骆宾王曾写了一篇《讨武 檄》,就是讨伐武则天的一篇檄文。但是带兵出来讨伐的,并不是骆宾王,他是替当时起兵讨伐武则天的徐敬业写的,檄文的题目叫《为徐敬业讨武 檄》。徐敬业是唐朝开国功臣徐世的孙子。徐世 因为开国有功,唐朝曾经赐他姓李,叫李 。徐敬业看到武则天篡夺了姓李的天下而改国号为大周,就讨伐她。
  “初唐四杰”,王杨卢骆,不但诗写得好,文章也写得好。而初唐时候,不仅律诗对偶盛行,文章也提倡对偶,叫做骈文。当时两篇最传颂众口的文章,一篇就是骆宾王的《为徐敬业讨武 檄》。
  我举里面最简单的两句,“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请看”是一个开端叙述的话,“竟是”也是一个开端叙述的话。“今日”对“谁家”,“域中”对“天下”。“中”是一个部位,“下”是一个部位,这个疆域之中,普天之下。这两句是对偶,可是写得很有力量。他前面骂武则天,“杀姊屠兄,弑君鸩母。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都是用对偶写出来的,气势很盛。据说这篇檄文,武则天一看就赞美,说“宰相奈何失此人”,这么有文才的人,怎么没有网罗到朝廷里面来?
  另外还有王勃的一篇文章写得也非常漂亮,很有名,叫《滕王阁序》。王勃十四五岁的时候,有一次游览来到江西的滕王阁。滕王阁是一个很美的建筑,“滕王高阁临江渚”,向下看这个江水,风景很美好。当时的地方长官聚了很多人在此饮宴作诗,本来这个长官安排他的女婿先预备一篇文章,然后当众“写”出来,让他女婿出名。没想到,王勃这个十四五岁的小伙子,不知天高地厚,当主人一客气,说哪个愿意写一篇文章来记载这个盛事,他自告奋勇说我写,主人一生气转头就回去了。但这个主人让佣人随时把王勃写的草稿传给他看。开始的几句,他说平平,没什么了不起。等到后来王勃有了两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主人说果然写得好,于是就回来了,对王勃很礼敬。王勃当时只有十几岁,写了这么好的
  文章,而且都是骈文,都是对偶。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