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鼓镇高标准农田项目。
本报讯 (记者 王忠虎 王光平文/图) 8月15日,记者从县农业农村委获悉,近5年来,全县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27.96万亩,覆盖永久基本农田面积18.3万亩,分别占全县耕地面积和永久基本农田面积的48%和51.5%。先后建成双龙白坪安坪、官渡双月大塘、庙宇南溪永安长梁、竹贤石院阮村福坪等多个农旅融合示范区,为持续巩固和提升全县粮食生产能力、特色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强保障。
走进庙宇镇永安村,长势喜人的水稻正值拔节抽穗期。村民余国林走在希望的田野上,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喜悦。“以前老百姓种田都是肩挑背扛,经过高标准农田整治,现在老百姓种田就方便多了,一是车子都可以下田,再就是智能化管控对老百姓有大大的好处,增加了产量。”余国林说。
其实, 在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过程中,也并非一帆风顺。据了解,开工建设初期,项目进展极度缓慢,群众阻力巨大,县农业农村委组织平台公司、 项目镇村干部、监理单位、党员群众代表等经过深入研判,其最大难题便是群众对土地平整的工序工艺不了解,担心整治后田坎垮塌、水田渗漏影响其耕作,进而不让进行田块整治。为打消群众顾虑,一期工作专班在实施过程中决定选择条件最差的地块入手进行土地平整,将其真正改造建设成为满足建设质量“三化”要求的示范田块,让群众吃下了“定心丸”,才彻底扭转了被动局面。
同时,坚持“三化”引领,即坚持土地平整标准规范化,工程措施配套长效化,过程监督管理透明化。深入理解地块互联互通、水平条田、水平梯田、缓坡整治、旱地梯台整治等5种改造模式并结合实际综合运用,确保改造后的土地大小适宜、水路通畅、农田地力等级提升。按照“平土地、理水系、搭接口”九字诀,在充分保障“能排能灌”上补齐整治区域“蓄引提灌排,塘堰池渠管”工程配套短板,在充分保障“宜机宜耕”上,理顺、畅通和筑牢农机进出农田道路。同时,注重项目建设与管护机制同步规划并落实跟进,明确管护主体并参与施工过程的质量监管,采取每1个村落实2-3名管护人员,压实管护责任,确保工程措施持续发挥效益。建立“主管单位+平台公司+监理单位+全控单位+项目镇村+农民监督员”的全程监督管理模式,并在项目立项、实施前和实施后全程公示,并对关键工序工艺、关键材料配比的监督及时在镇村级微信群、项目建设交流群及时发布,接受群众和社会的广泛监督。通过紧紧抓住群众最为关心的“工程质量”这个关键点,通过实干逐步克服和消化了在建设过程中的“群众不理解”“群众不支持”“群众不满意”的三大难题,确保一期项目建设效益和目标的实现。
特别是近年来,巫山高标准农田建设围绕粮食生产功能区与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坚持新增建设和改造提升并重、建设数量和建设质量并重,在保质保量完成全县新增高标准农田约束性任务的基础上,在2022年底有序推进并完成了庙宇镇1万亩已建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建设工作,在庙宇镇长梁、永安村连片的1000亩农田内按照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数据化、服务在线化的要求建成数字化农田示范园区1个,在全县历史性的实现了传统粮油生产向数字化的飞跃。
“我现在种植了110亩水稻,都是高标准农田通过小改大。像我身后这块就是原有的三块小地改成的一块大地,这块地面积就有3.7亩,现在,更加有利于我们实施机械化操作。”铜鼓镇水流村种粮大户曾召勇向记者介绍。
“全县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27万余亩。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按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建改并重、注重质量、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等要求,在大昌、铜鼓、官渡、三溪等4个乡镇继续新建和改造高标准农田面积4.5万亩,累计投入资金1.9亿元,为提高和稳定全县粮食生产打下坚实基础。”县农业综合开发中心副主任刘富刚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