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运烤烟。记者 董存春 摄
本报记者 董存春 文/图
时至盛夏,烤烟陆续成熟,进入采摘烘烤阶段。官阳、笃坪、建平等乡镇的烟农们抢抓农时,田间地头、烤房到处有“赶烤”烟农忙碌的身影,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
巫山种烟历史源自上世纪70年代,一直是我县的传统优势产业。今年,全县共种植51925万余亩,较去年比略有增加,涉及15个乡镇81个村1763户烟农。
丰收时节烟农忙
8月1日,记者走进建平乡黄岩村,蓝天白云下,放眼望去,一块块错落有致的烟田里,一株株烤烟枝繁叶茂,一片片烟叶硕大翠绿铺满田地。烟农们头顶烈日,穿梭在烟丛中熟练地采摘烟叶,或是将烟叶运送到烤房编扎、上炕,忙得不亦乐乎,脸上不仅有辛勤的汗水,也有丰收的喜悦。
在烤烟房旁,烤烟种植大户吴平正组织10余名务工群众选烟分类、编扎上竿、开炉烘烤。“2023年签订种植合同面积200亩,雇用劳动力46人,根据目前的长势来看,每亩地可达到300斤干烟叶,亩地产值可达5000元以上,总收入可达100万元以上,除去人工工资过后,纯收入可达50万元以上。”种烟大户吴平脸上满是喜悦的告诉记者,今年天气好,是个丰收年。
近半个多月来,每天都有几十名村民在吴平这里务工,每人每天140元工资,种植烤烟不仅给自己增加收入,还给当地的村民提供就业机会。
“我今年56岁,年龄大外出也不好找工作。现在正值烤烟丰收的季节,在照顾家里的同时没事来这务工,采摘烤烟一天有140元。”正在忙着采烟的村民彭文太笑眯眯地说,一年最少也能挣1.5万元,只要能吃苦坚持做工,在烤烟栽、采、烤、分、收期间每天都会有收入,在家门口都能挣钱,很满足了。
一车车的烟叶刚从烟田里采摘来,搬运、分类、编烟、上竿……工人们需要根据烟叶的大小、成熟度进行统一处理,一杆杆嫩绿的烟叶左排右放,不一会就整整齐齐装满了大半个烤房,紧凑而有序。经过7天的烘烤,新鲜出炉的烟叶香气四溢,一杆杆绿色的烟叶摇身一变,成了金灿灿的“黄金叶”,烟农们喜笑颜开。
技术指导保质量
为进一步提升烟农烟叶采烤技能,提升烟叶产品质量,助力烤烟生产提质增效,近段时间,烟草部门对57名技术人员进行烘烤培训,技术人员再通过理论授课、实物烘烤操作示范等形式对烟农进行培训。培训内容涉及烟叶成熟采收、鲜烟叶分类编杆上炕、烟叶分级、烟叶收购等,为今年烟叶稳产增收提供保障。
据悉,随着我县烤烟种植规模稳步增加,烟草部门在大田管理上,提高烟株均匀一致性和“中棵烟”比例,开展烟蚜茧蜂防治蚜虫、蠋蝽防治烟青虫、性诱剂防治斜纹夜蛾、无人机飞防,持续推进绿色生产;在控制非烟物质上,田管、采烤、分级收购各环节,坚持源头治理,对非烟物质采取“零容忍”,严防非烟物质混入。在采烤降损提质上,加大采烤一体化推广力度,将烘烤损失比例控制在5%以内。持续强化收购质量管控,在收购岗位设置上增设初分岗位,对入库烟叶100%开包质检,提升烟叶等级纯度和等级质量,真正让“绿叶子”变成“金叶子”,助推群众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烤烟作为巫山县“1+3+2”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之一,近年来,将发展烤烟产业作为带动群众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之一,因地制宜、加大投入,逐步完善相关基础配套设施,稳步增加烤烟种植规模,抓实烤烟种植责任落实、技术服务、育苗管理、田间管理等各个环节,积极帮助烟农解决问题和困难,全面促进烤烟产业提质增效,确保烟农获得最大收益。
巫山烤烟“三大名片”
巫山位于三峡库区腹心,立体气候十分明显,年均温度18.4摄氏度,年总日照时长1440小时,光照时长在全市排名前列。巫山的气候特征,对上部烟叶高成熟度极为有利。
烟农常年施用农家肥、火土灰,烟草部门推广了增施有机肥、绿肥种植、基肥拌菌等土壤保育技术,开展烟田农膜集中回收处理和机械化除草,全面禁用除草剂。目前,巫山绝大多数烟田土壤PH值集中在6.5左右,有机质含量较高,氮、磷、钾含量适宜。
同时,烟草部门在打造职业烟农队伍、增强烟农归属感上进行了深入实践,在生产环节当好“服务员”、在收购环节当好“评判员”,通过职业烟农培训、提升烟技员服务水平、保证收购公平等措施解决烟农实际困难,提高烟农种烟经济效益,与烟农建立了深厚感情,培养了一支归属感强烈的铁杆烟农队伍。目前,巫山烟农队伍常年稳定在1800户左右。
巫山烤烟种植规模稳步增加,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为烤烟发展创造了先决条件,烟农种烟积极性高涨。此外,县委、县政府对烤烟产业的支持力度为巫山烤烟发展营造了良好外部环境,烟发展优势尽显。
如今,巫山烤烟坐拥“三大名片”。2017年被国家烟草专卖局评选为全国八大香型之一“武陵秦巴生态区-醇甜香型”典型产地;2018年被国家局认定为“全国核心烟区”,是全市唯一一个核心烟区;2020年“巫山烤烟”入选中国原产地物产百科烟草类条目,是全市唯一入选的烤烟类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