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子杰
转眼间,又到了脆李成熟了的季节。
沥青路,一辆辆灰白色的小卡车从巫山乡镇向县城缓缓驶来,卡车上是一箱箱绿色的纸盒。西转盘的南峰小学B区正值放学时分,路边放学的孩子指着小卡车问老爷爷:“爷爷,你说这卡车里装的是什么呀?”头发斑白的老爷爷微微一笑:“孙孙,这是脆李,巫山脆李子,里面的这些绿疙瘩可是我们巫山县的宝贝哟。”
多少年前的盛夏时分,正值放学时分,回到水厂的外婆家,外婆会拿着几颗硕大的脆李,看我跑来,便递上一颗,放入我的嘴中。我现在已经不记得我初次尝到李果时的感觉,它的味道虽然没有烟台苹果那样甜腻,也没有香蕉那般柔滑,只记得我吧唧吧唧将脆李狼吞虎咽之后,会抄着手给外公背诵上课时语文课上老师教的古诗词。至今记得课外读物上那首曹丕的《与朝歌令吴质书》中有一句:“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
是啊,夏天吃李子,这正是巫山人独有的专属浪漫。
巫山脆李,又名巫山大李子,种植始于唐宋年间,以果形端庄、质地脆嫩。汁多味香而闻名。
长大后,打开印有“巫山脆李,李行天下”字样的包装箱,是一颗颗玲珑的脆李,青绿可人的色泽,那入口即甜的润泽以及表皮上薄薄的白霜,总让我想起巫山县曲尺乡柑园村里绿水白云绕青山,想起了乡亲们改变家乡面貌所流下的汗水。
艳阳高照,步入巫山县城,顺着长江一直向西走,随着山间路,穿过“山路十八弯”,便移步换景到了曲尺乡,曲尺乡中羊肠小道曲曲折折,悠悠巫山云雨之下,乡野状若曲尺,因此老巫山人常常叫此地为曲尺盘。
曲尺盘,是外婆乡。
漫山遍野的李子树染绿了江岸,青青脆李掩映其中,我们在百年的夯土墙木结构的老房子下停下来歇凉。老屋屋檐下,外婆在李子树下眯起眼,外婆已两鬓斑白,外婆指着山坡上的李子林,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说出一句:“一片绿色,好安逸喏。”柑园村的老伯伯告诉我们,前些日子,权发村下起了大雨,雨下得很多,树上不少脆李果子落了地。外婆有些惋惜,又回忆道,早年间,村子里李子成熟时,因外公徒弟家的李子数量太多,外公家总是吃不完的李子,外公的徒弟们也总会背扛一些李子送到城里的码头去卖。装李子的麻袋子从背起到放下,要走过崎岖的山路,徒弟们气喘吁吁,过去的李子不到一毛钱一斤,一天背一趟,大概会卖七八块钱。外公说:“卖李子,完全是在卖辛苦钱……”
而今时分,西转盘的大宣传屏上常年立着一块T形广告:“李行天下”。李子熟了的季节,一个多月里,巫山县城大街小巷,摆满了新鲜的李子,一家家水果店门口打包待寄的李子一箱一箱堆成了山。一家家快递公司亲自到村,到水果码头,现场收货打包,24小时不停地围着脆李转,急急地把几十万吨脆李发往全国各地。那一个月,巫山脆李不分白天黑夜,坐着飞机、火车、汽车满天满地在飞,在跑。在成都、北京、上海等地的超市,巫山脆李的价格一般都在每斤二三十元以上。在巫山本地市场,脆李稍好一点都在每斤十元以上;一般也得四五元一斤。这已然是远远超过当年外公的徒弟们肩挑背扛的价格。
上万亩的一棵棵巫山脆李树,绿了巫山两岸,富了巫山人民。巫山脆李经历了上千年历史的咀嚼,历经了长江万里的滚滚波涛,徜徉在巫山云雨中,被十几万果农汗水浸泡,经千年历练,中华名果终李行天下,一批批返乡就业的青年,接过祖辈的农具,脚踏家乡的土地,由衷地唱着一首首极具巫山特色的情歌:
“李子没得墨李子圆,墨李子没得大李子甜,哥嘴没得姐嘴甜,去年今日吃一口,今年今日还在甜。”
“放牛放到李树垭,半树李子半树花,心想摘个李子吃,边吃李子边看花。”
“情妹当门李树高,过路上下抱着摇,心想摘个李子吃,又怕没熟涩舌条。”
“李子花开嫩悠悠,哥在对门把妹逗。心想赶快跑过去,一无桥来二无舟。想飞不是麻鹞子,想喊妈在屋里头。又是喜来又是怄,又是急来又是羞。汗水犹如撒豌豆,心里好像猫在抠。”
情歌悠悠,在山间久久回响,柑园村的果农们仍然在忙碌着,汗水顺着他们的脚杆往下流着,头顶上,仍然是流淌万年的巫山云雨,脚下走的是一条强县富民的新时代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