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专家指导学生拆盲盒。
本报讯 (记者 向君玲 鲁作炳文/图) 3月25日上午,大溪遗址考古盲盒公益体验直播活动在博物馆非遗厅举行。现场,随着考古盲盒一一打开,手动挖宝所带来的沉浸式体验,让现场观众感受从土中挖掘出“文物”的喜悦,大家玩得不亦乐乎。
据了解,“溪”世珍宝———大溪遗址考古盲盒,是三峡博物馆联合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巫山博物馆、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等专业考古单位和高校共同参与的课题组研发的专业考古盲盒。盲盒设计注重沉浸式、探索性、知识性,特别反映了配合三峡工程建设,“大溪遗址”抢救发掘的重要性、紧迫性。
“对于我们小学生来说非常有意义,让我们了解到大溪文化遗址和考古盲盒相关的知识,更让我了解到考古其实是要专心致志去做的一件郑重的事。”小学生颜羽然说道。
巫山县第二中学初中部学生吴思霖告诉记者,拆盲盒过程中,体验到考古的乐趣,但它也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同时非常有意义。“希望自己今后能从事考古工作,去抢救和发掘更多新石器时代的文物。”
“这次活动是专家们践行送文化深入基层的生动实践,更是县级小学生面对面与专家们互动体验的一次终生难忘的经历。”县博物馆馆长张潜表示,让他们通过打开考古盲盒这种有趣、好玩的方式,体验大溪遗址考古发掘的艰辛和紧迫,学习考古专业知识、了解巫山的大溪文化就是巫山这个地方的文化标志,激发同学们以此为荣,增强文化自信,这种自信的力量是无穷的,“考古盲盒”的体验,是跨越千年的传承和再创造。
随着现场一个个盲盒打开,来自全国文博行业的专家在指导中小学生开盲盒的同时,都为大溪遗址考古盲盒打call。专家广东省博物馆副馆长、广东省博物馆协会会长陈邵峰说,到重庆这边看到溪世珍宝考古盲盒,觉得很有启发。在他看来,考古盲盒有异曲同工之妙,大家都对考古非常感兴趣,希望通过考古盲盒这种方式,去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粤港澳大湾区和成渝经济区,都在经济上非常活跃,大家都非常有创新意识,下一步两个重要的地区可以携手去做文创产品,也可以互相交换各自的文创产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 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吉林省美术馆馆长(曾任吉林省博物院院长)李刚表示,巫山县这次搞“溪”世珍宝考古盲盒发布会非常有新意。“考古+文创”这个IP、理念现在特别流行。他觉得,博物馆现在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多,怎样让观众走进博物馆,参观博物馆,怎么让文物活起来,同时又让观众将博物馆的东西带回家,就是文创产品的具体体现。
当天,来自全县的20名中小学师生和家长代表现场观摩直播;还特别邀请了参与指导盲盒设计的考古专家、高校设计导师,以及来自全国文博行业等共计8名专家指导活动,并就“考古+文创”的发展与未来进行互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