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在下庄人事迹陈列室参观。
党员干部听取毛相林(右)讲解当年修路的事迹。记者 卢先庆 摄
浸湿布料、扎图、染色、翻煮、清洗……下庄扎染工坊,“新农人”袁孝鑫正在制作印有下庄“天路”元素和标识的扎染手工艺品,吸引了参会者的注意。
去年元宵节后,袁孝鑫辞去了重庆主城的工作,回到下庄开设了一家扎染工坊。“这些年,村上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来村里的游客越来越多,我们一方面做扎染手工艺品销售给游客,一方面让他们体验扎染制作, 传承这一非遗技艺。”她说。
过去,下庄人修路是为了走出深山。而今,越来越多的人又沿着天路回到下庄、扎根下庄———“90后”彭淦回来了,在考取教师资格证后,成为下庄新校区的老师;村民王石回来了,在电商平台销售柑橘等土特产;“95后”黄梅作为本土人才引进下庄,在下庄人事迹陈列室向游客宣讲脱贫攻坚精神和毛相林先进事迹。
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如何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眼下,尽管脱贫地区的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部分地区的发展基础依然薄弱,一些脱贫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仍然不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绳在细处断,冰在薄处裂。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之年。同时,巩固脱贫成果五年过渡期即将过半,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部署目标更清晰、重点更明确,需要对此前的工作进行梳理,巩固薄弱环节。
“所以,市乡村振兴局希望我们通过对下庄的考察调研,去深入思考当前的工作,既要总结成绩,又要查找不足。”万州区乡村振兴局局长杨贵林说。
“取得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后,我们必须乘势而上、再启新征程。”刘贵忠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