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副刊总第2877期 >2023-02-10编印

大庙米
刊发日期:2023-02-10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陈嗣红
  庙宇,因清后期庙宇众多而得名,早期叫坪龙坝。比起庙宇,其实更喜欢坪龙坝这个称谓。有水的大坪坝,四面环山,气候宜人,土地肥沃,远古巫山人选择在这片富饶又灵性的土地与龙共生,与百兽共处,可以想像这片土地的重要性。《山海经》记载巫山这片土地:“爰有歌舞之鸟,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爰有百兽,相群爰处,百谷所聚。”所谓百谷,谷类的总称,以稻谷为首。在这个富庶之地,有百谷汇聚,鸾鸟歌唱,凤鸟舞蹈,远古巫山人在歌舞升平中,在种谷劳作中,与百兽共同快乐幸福的生活着,千百年来,繁衍生息至今。
  九月的清晨,大庙南溪的稻田,有摄人心魄的美丽。阳光像金子一样,在一望无际的稻穗上闪闪发光。还没有散去的露珠,如晶亮的碎钻整齐地镶嵌在叶片上。放眼望去又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诗情画意。远处朦胧白雾随阳光氤氲弥漫,不一会儿,就无影无踪了。白雾散去,只剩下稻田在眩目的太阳光下金黄一片。仔细观察,稻穗不是纯粹的金黄,稻谷颗粒两端呈红色,中间突出部分,薄薄的谷壳难掩饱满圆润的玉色米粒,沉甸甸挂在禾杆上。看着这有着低垂之美的稻谷,感受它高贵生命的魅力。捧一捧贴近自己,心中有虔诚感恩,这养育我的亲爱的大米!
  走进丰收的庙宇镇,映入眼帘的是晒满大街的新谷,院坝里,广场上,街沿边,金黄一片。仿佛走进了范成大的诗里,“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的打稻场景。稻谷特有的香气在镇子中弥漫,走在街上,被浓烈的清香环绕包围。深深呼吸,微闭双眼,专注品味空气中诱人的气息,陶醉其中。这样的场景,感觉如此亲切,像回到母亲的怀抱,让心宁静。
  从小在只出“三大砣”的高山长大,虽拥有人人羡慕的可以吃大米的非农业户口本,但实际上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粗粮都无法填饱肚子。母亲用我们在生产队收获过的地里捡来的红苕,剁成苕米子晒干,撒一点苞谷面蒸成苕米子饭。甑子中间用小土碗给生病的父亲搭一碗汽水米饭。开饭的时候,我们会用童真的双眼,渴望的看向父亲的白米饭,那种渴望的感觉是刻骨铭心的,至今难以忘怀。看着碗里的苕米子饭,特别是烂苕米子饭,心想,长大后每顿能吃上大米饭得有多好,这样的期盼,以至于成了童年的一个美丽梦想。于是,大米,在少时的心中是神圣又敬爱的名词。
  大庙,拥有江南水乡之称,是巫山县的粮仓,上世纪的供应粮,很大一部分来源于此。解放前通过古道也供应夔州建始等地。黄家榜的稻谷,更是进上的贡米。以前种的麻阳谷子和白阳谷子,非常香甜可口,因产量低,逐渐被新品种所取代,这么好吃的香米,可惜现在已经难觅踪迹。麻阳谷子,突然让我忆起在田家石印吃到的神仙谷子。老文的母亲每年都要种几垄神仙稻,经过一年不慌不忙的生长,待吸足日月土地之精华后,打霜前割稻回家晒干收存,一般过年才舍得拿出来吃。但每年打新谷的时候,要好好蒸一大甑新米饭,犒劳辛苦的家人,米饭是用碓子现舂现蒸。老文的母亲是个勤劳能干的农村妇女,会做许多咸菜,也把多余的蔬菜瓜果晒干拿来做成各式下饭小菜。供销社分店入住她们家的第一天,她简单烹饪几样农家小菜,一碗干菜炒腊肉,一碟泡菜,一碗粑菜洋芋汤招待我们,饭菜摆在有些年份的春台桌上。刚入坐,米饭的异香扑鼻而来,心里有些惊讶,是什么样的米有这样的奇香呢?尝一口,柔软润滑,满满一碗米饭眨眼见底,香糯爽口到根本不需要咀嚼,春台桌上的下饭小菜也显得多余。那时被一碗米饭震惊到了的感觉,至今记忆犹新。饭后不停问老文的母亲,这是什么米呀?凡尘中怎么会有这么好吃的米饭?这么干净纯洁的香?她笑笑答:我们喊的神仙谷子,是祖传下来的老品种,每年自己留种,一直种到现在。
  神仙谷子,自带仙气,也许是只有仙人才能享用的稻米吧。有缘品尝到仙谷的滋味,大概是去仙境走了一遭,回来人间,其余全都忘记,唯有神仙谷子的味道刻在了记忆深处。我想大概大庙的麻阳谷子,也如神仙谷子一般的神奇吧,种在黄家榜就成了进上的贡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