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副刊总第2812期 >2022-08-26编印

红椿·土家
刊发日期:2022-08-26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龙莽
  再见红椿,已过经年。
  再见土家,已是卅载。
  第一次接触土家文化,是关于一个人。我从来没有想到过,这个人居然会在三十年后,与家乡的一个乡镇如此形神兼备的紧密契合在一起。
  他的汉名叫家胜,正宗土家族人,是我在云南当兵时的同年战友。
  家胜的个子不高,很敦实,脸部轮廓粗犷,两只眼睛又小又黑又亮, 透着一股顽强的劲道。
  因为是同年兵,大家在一起摸爬滚打的时间较多,我对家胜的了解较深,也较全面。
  他会说汉语,但很不流利,往往一句话说了几个字就会停下来,想好之后再断断续续说出后面的话,很多时候会辞不达意,或者辞乱达意。汉字就更可怜,只会写自己的名字,另外还认得诸如一二三、你我他之类的极常用字,总数绝对不会超过五十个。
  在枯燥的军旅岁月中,我们喜欢调侃他,而他会倔强地用结结巴巴的汉语跟我们针锋相对,结果可想而知。输了的他绝不会恼,只是不再说话,一个劲的憨笑,并且还是与他五大三粗外型截然相反地抿着嘴略显羞涩的笑,这就让我们更加开怀。
  新兵一年结束,因专业不同,我与家胜很难碰面,直到退伍前数月,同年老兵再次相聚,又见到了他,却是让我惊讶连连。“小龙,你这几年到处跑,把云南省都跑遍了,比我们待在连队的好玩多了。”“家胜,你叫谁小龙,搞错没有,是不是这两年没修理你,皮子痒了?”“切,我比你大两岁,叫你小龙咋了,你还敢说个不字?”“你别忘了,我帮你写过信。”“当然没忘,那次我花了半个月的津贴给你买了三包烟,别人一包烟能帮忙写三回。”这家伙什么都知道了,还牙尖嘴利的,让理亏的我有些措手不及,半晌说不出话来。
  这时,旁边一个战友补充道:“此一时彼一时啊,家胜这几年睡觉都抱着新华字典,逢人就问,早就学富五车,比我认的字还多,读书看报是小菜一碟,写信也轻松自如,至于斗嘴吵架,你刚才已经见识过了,哈哈哈。”我原本有些不甘,听闻此言,顿时泄气。
  不是说一定就调侃不了他,但扪心自问,仅凭一本字典,利用艰苦军事训练的业余时间,在两三年时间内就能说、认、写到如此地步,我是肯定做不到的。并且,很多高等学府的外国语学生,以脱产的全日制学习的方式,恐怕也很难做到。我恍然大悟,这是一个依然可以调侃的战友兄弟,但更是一个值得敬佩的土家汉子。
  这样一个土家汉子,让我三十年都不曾忘记,也让我在三十年后的某一天,当我踏进巫山县红椿土家族乡的那一瞬间, 突然时空穿梭,将这个憨厚而聪明的土家汉子与之完美地联系起来。
  几年前,我去过红椿,印象深刻,一如当年家胜的汉语水平,贫乏而单调。彼时的红椿,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才刚刚起步,除了普通简单的农业种植和烤烟,基本没有拿得出手的经济项目,老乡们的生活正在脱贫线上挣扎。
  记忆中最深也最直观的是, 那日傍晚时分,一行人走在环镇公路上,陪伴我们的只有孤零的夕阳和影子,直到穿过场镇走回住宿地都没遇到人。那一幕,如今回想起来,有些凄凉,正如家胜最初认得的汉字犹如荒山野岭的几个落寞游人。
  时至今日,再见红椿,我就像退伍前遇到家胜,完全被震惊到了,甚至可以说被吓到了。进镇第一站,观景台上,密密麻麻的人群,喧嚣的声浪,堪比闹市广场;场镇内,蜂涌而至的避暑团,占据了大大小小的农家乐,甚至于一房难求,而我们也因为这个原因被迫改变行期和住宿地点。
  四面青山环抱,林涛树海起伏,其间一小镇却独独人潮人海,这是一道风景,也是一个奇迹。除此之外,应运而生的如大坪村等乡村集体经济蓬勃发展,经济作物如党参天麻等中药材也成规模的破土而出,为整个乡村带来一股股强有力的资金流和财富源,让曾经对富裕生活望眼欲穿的老乡们终于露出满足的笑容。这一切都是应该发生的,是乡村振兴的必然结果,而真正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如此天翻地覆的变化,却只发生在短短数年之间。家胜是如此,红椿也是如此,一个是活生生的人,一个是行政乡镇,但却如此形神兼备的契合,这其中到底是什么东西?那是一种顽强倔强不服输的性格,那是一种埋头苦干大胆闯荡的风格……或许,这些都是一种土家精神?或许是吧,否则不会如此巧合。
  而我,是一个充满惊喜的见证人。相信往后,一定会更多,更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