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副刊总第2812期 >2022-08-26编印

长风万里:
李白的人生地理(十二)
刊发日期:2022-08-26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聂作平
  自晋朝以来,桃花潭所在的泾县便属于它东北面的宣城管辖。从桃花潭到宣城不足一百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绿水,茂林修竹,村落人家,如一首婉约的绝句,虽无振聋发聩之音,却有耳目一新之感。
  如果不是安史之乱,很有可能,李白会在宣城及周边停留得更久———很明显,他喜爱这个山不高而秀、水不深而幽的地方。自然风景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这里还有像汪伦这样的铁粉,以及他本人的偶像。
  李白的偶像在宣城留下了一座楼———准确地说,是楼的遗址;然后,后人在遗址所在地,用不断地重建来抵挡时光的销蚀和兵火的摧毁。
  楼并不高,只有上下两层,位于宣城市区一座略微突起的小山上。在李白来到宣城之前两百多年,李白的偶像做过宣城太守,世称谢宣城。他的名字叫谢朓。作为中国最优秀的山水诗人之一,他与其本家谢灵运并称大小谢,谢灵运是大谢,他是小谢。
  53岁那年,李白第一次前往宣城,并在谢朓做太守时建的楼上与族叔李华共饮。饮宴而有诗,对诗人来说,是水到渠成的事。李白在诗里感叹光阴疾速,“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断言“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世事就是这么荒谬,就像有人说的那样:云儿想做一只鸟,鸟儿想做一朵云。历史上,不少达官显贵希望做文人,而一流的文人李白却想出将入相。站在53岁的人生高处,酒后的李白满腹怀才不遇的幽怨。不过,他仍然没有忘记表扬自己的偶像:“蓬莱文章建安骨, 中间小谢又清发。”
  从大的向度说,天下名山有名的原因,不外乎两种:一种来自其天赋的自然形态,比如特别高或特别险,或是其他地理方面的特别之处。比如珠峰,全球最高;比如梅里雪山,特别险要,难以攀登。另一种来自后天的人文加持,比如佛教之于五台山,道教之于武当山。
  敬亭山属于后一种。不过,这座海拔只有三百多米的小山(与西部的极高山峰相比,还不如其零头),之所以跻身天下名山行列,不是因为宗教,而是因为诗歌。
  说敬亭山是诗歌之山,一点不算夸张。除了李白的偶像谢朓外,为敬亭山写过诗的还有王维、孟浩然、白居易、杜牧、韩愈、刘禹锡、李商隐、韦应物、陆龟蒙、苏东坡和梅尧臣等。
  当然,所有关于敬亭山的诗作中,最广为人知的无疑出自李白之手。这首只有20个字的五绝,谁都读得懂,谁都可能读出不同的滋味: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曲终
  大鹏飞兮振八裔
  中天摧兮力不济
  出于对宣城的热爱,李白在初到宣城之后两年,也就是55岁时,又经金陵而来。如果不是接踵而至的安史之乱,很可能,李白会一直生活在宣城———和来往的官员、文人喝喝酒、游游山、写写诗,顺便在诗里发发牢骚,感叹襟抱未开。但是,安史之乱爆发了,唐朝也由盛转衰,由治而乱。
  李白也蹚了毕生最令人错愕的一趟浑水。
  安禄山的叛军自幽州南下,一路摧枯拉朽,洛阳和长安两大都城先后陷落,唐玄宗仓皇逃往李白的老家四川。李白也深知宣城不可再居,他先在杭州暂住了几个月,复觉杭州亦不安全,于是一路向西,避乱于长江之滨的庐山。
  庐山也是李白的旧游之地。首次到庐山时他才25岁,那是他人生中的第一次壮游。他为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庐山瀑布震惊,留下了妇孺皆知的《望庐山瀑布》。人生易老,转眼之间,当年那个风华正茂的青年已是白发萧疏的垂垂老者。
  庐山属于山崖陡峭的断层山,如果从足够高的高空鸟瞰,你会发现,庐山呈椭圆形,近两百座大大小小的山峰,构成了长约25公里、宽约10公里的山体。五老峰位于庐山东南部,山的顶部被垭口所断,分成了五座相连的山峰,远远望去,像五个席地而坐的老人,人们形象地把它命名为五老峰。年轻时游庐山,李白既为瀑布写诗,也为五老峰流连。诗中,他表示希望结庐五老峰:“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可以肯定地说,一个渴望辅佐君王、志在天下的青年,在诗里表示要归隐,不过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罢了。只是,那时的李白恐怕万万没想到,30年后,他真的将在一事无成中隐居到庐山的云松下。———根据李白的诗可知,他的隐居之地在五老峰下的屏风叠。
  然而,隐居才几个月,一个叫韦子春的人三次带着厚礼来到李白草堂。他代表唐玄宗的儿子永王,邀请李白下山入幕。
  如同上一次李白要去幽州一样,这一次,宗氏仍然坚决反对。这个妇道人家看时局的眼光,远远高过李白。
  此前,唐玄宗逃往蜀中时,自知无力平叛,于是令太子李亨留下。李亨到达灵武后,即皇帝位,遥尊玄宗为太上皇。这是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七月十三的事。时过三天———玄宗应该还不知道李亨已即位,采纳房琯的建议,实行诸王分镇———事实证明,这是一个导致皇室内乱的馊主意。
  诸王分镇的具体操作方法是,太子李亨为天下兵马元帅,领朔方、河东、河北、平卢节度都使,南取长安、洛阳;永王李璘充山南东道、岭南、黔中、江南西道节度都使;盛王李琦充广陵大都督,领江南东路及淮南、河南等路节度都使;丰王李珙充武威都督,仍领河西、陇右、安西、北庭等路节度都使。四王之中,太子李亨本在北方统兵,而盛王和丰王并不出阁,只是遥领,事实上真正外放的,只有永王李璘。并且,唐玄宗授予他自行辟置官属、筹措粮草的特权,这就给了永王偷窥神器的机会。
  《资治通鉴》称:“璘领四道节度都使,镇江陵。时江、淮租赋山积于江陵,璘召募勇士数万人,日费巨万。璘生长深宫,不更人事……以为今天下大乱,惟南方完富,璘握四道兵,封疆数千里,宜据金陵,保有江表,如东晋故事。”
  永王欲分裂天下,划江而治,不得人心,其时大多数人都已看出来,并采取避而远之的不合作。如江陵长史李岘见永王不遵从唐肃宗要求他归觐于蜀的指令,知其早晚必有大祸,立即称疾辞职赴行在。又如与李白同为“竹溪六逸”的孔巢父,当永王拥兵东进并礼请他入幕时,婉言谢绝。
  令人纳闷的是,聪慧过人的李白却在众人避之不及的情况下,欣然接受了永王礼聘,成为唯一一位替永王站台的“全国知名”人物。这不能完全用政治上幼稚来解释———他再没有政治智慧,毕竟多年来与无数王公将相甚至皇帝打过交道,耳濡目染,所历所经,恐怕非孔巢父所能比。甚至,就连他的夫人宗氏也看出其间的风险,并力阻他下山,他却欢天喜地下了庐山投入永王幕中,并写诗歌颂永王:“我王楼舰轻秦汉,却似文皇欲渡辽。”
  很显然,这仅仅因为渴求政治出路,一生都在下意识扮演管仲、乐毅、诸葛亮的李白不愿意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机会,尤其是此时的他已年过半百,年华所余无几,政治抱负却完全没有施展。现在,永王派部下三顾茅庐,他自觉不可多得的机会已然来临,因之踌躇满志,进而以谢安自居:“安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后来的结果广为人知:至德元年(公元756年)腊月,永王率军顺江而下,不到两个月就兵败丹阳并身死。至于踌躇满志的李白,也因投身永王而下狱。值得一提的是,负责平定永王叛乱的唐政府主要官员,便是当年与李白和杜甫一起豪饮壮游的高适。李白下狱后,托人把一首诗送交高适,希望他出手相救。李白的妻子宗氏,也出面去找高适。但是,高适既没有回李白的诗,也没有见宗氏。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后来杜甫流落蜀中,同在蜀中的高适给予杜甫不少照顾。
  旧友对李白的呼救不置一词,验证了杜甫在诗里道出的李白在永王兵败后面临的险境:“世人皆欲杀”———的确,刚刚承受了安史之乱痛苦的人们,对永王企图割据的反叛行为深恶痛绝,而李白作为当时最著名的诗人,竟然追随永王,并为他鼓吹,自然罪该万死———只有敦厚的杜甫才会怜其才而担心他遭遇不测。
  幸好,在宋若思和崔涣等人的帮助下,李白的性命总算保住了,最终的处理是流放夜郎。更幸运的是,因为遍及天下的诗名,他长达一年的从浔阳前往夜郎的流放之路,竟相当于边走边游的自助旅行,沿途照例有朋友或粉丝为他置酒设宴。一年后,他走到奉节,朝廷大赦令传来。于是乎,他立即买舟东下,在“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喜悦中获得自由。东下之后,李白由江夏而至岳州,浮沅湘,游零陵———与此同时,一直为李白担忧的杜甫正在经历一生中最艰难的时光:“奈何迫物累, 一岁四行役。”他由洛阳而华州,由华州而秦州,由秦州而同谷,由同谷而成都。最绝望时,全家面临冻饿之虞,不得不在风雪天里跟随一个养猴子的老人上山挖黄精糊口。
  温暖的南方,山明水丽,劫后余生的李白享受着美酒与美景的安慰。三年后,像一只躲在僻静处舔好了伤口的小兽,年过六旬的李白又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希望在政治上崛起:李白想去投奔李光弼———李是平定安史之乱的重要人物,以功进封临淮郡王。不想,走到半路,年事已高的李白病了。他只好悻悻而返,经金陵而至当涂。当涂是长江之滨的一个小县,今天属于马鞍山,唐代属宣城。李白的族叔李阳冰是当涂县令,他成为暮年李白的主要依靠对象。有了族叔,至少衣食无忧。(摘自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