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社会总第2793期 >2022-07-11编印

付单:
情系桑梓为教育
刊发日期:2022-07-11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付单(中)与学生在一起。

付单(中)与学生在一起。

  

  本报记者 王忠虎 文/图
  2011年8月,作为国家首届免费师范生,在完成四年大学学业之后,本可以凭借优秀的学业成绩、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签约主城区一名校。然而,在得知母校在重庆师范大学招聘教师之后,她毅然从北碚奔赴招聘点,向母校、向家乡报道。她,就是现任巫山中学教师———付单。
  从县城出去,又回到县城。刚开始很多亲戚朋友不解。寒窗苦读十多年,拼命跳出龙门,为何还要回来?她用时间给出答案。
  付单从教已11年。她在担任政治学科教学的同时,分别担任班主任、团委书记、德育处主任。无论工作岗位如何变动,不变的是她永远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情感联结。
  2014届是付单从教后的第一届学生。初任班主任,虽缺乏教育管理的实践经验,但热忱的教育情怀和勤奋的工作态度,让她赢得了学生的心。每日早上7点她准点到教室,晚上10点过才结束晚自习回家。班主任的日常工作,把完整的一天切分成了无数碎片。但为了更多陪伴学生、更好的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她以学校为家,住在学校值班室。离家不足3公里,却常常是个多月才回家一次。
  担任班主任期间,付单的时间都是学生的。班上很多学生来自农村,父母在外打工,缺乏亲情陪伴。她就利用周末时间,与住读生包饺子、煮火锅。陪他们打球、锻炼……“寝室是孩子们最放松、最熟悉的环境,他们更容易表达自己内心深层次的情绪。”付单说。无数个晚自习后的深夜、周末的傍晚,她都带着零食和水果深入寝室,与学生聊天、谈心、说笑。由此,她成了孩子们口中的“单姐”。
  出差在外,她也不忘自己的学生。捡过清华大学的银杏叶,亲手做成书签,归来后,第一时间送给班上的孩子们;买过厦门大学的明信片,盖上孩子们理想的邮戳;拍过“锦囊密语”,送给考试焦虑的孩子……
  8年的班主任,三届毕业班,197名学生,每一个的家庭家境、性格脾气、弱点强项、喜好所爱,她都了然于心。每一个从她班上毕业的孩子,从志愿填报指导、大学学业规划指导、情感选择建议,甚至考研择业、择偶成家,她都第一时间出现在孩子们需要的任何时刻。她说:“毕业是高中学业的句号,却不是教育的终点。”她会陪着他们聊到深夜3点,就为了让他们在疑惑时刻不要走偏人生方向;她会奔赴几百公里,就为了安慰远在他乡服兵役的孩子度过人生中难熬的一段时光;她也会左右打听,前后张罗,给一些孩子寻得实习的机会;她还会为了支持孩子继续读博,各方寻求助学机会,以让他在求学路上少一些障碍。
  付单在担任班主任的同时,兼任学校团委书记。工作岗位的变化,让她以更宽广的视角看待教育。从影响一个人、一个班,到影响一群青年学生、一个学校发展。她带着学生从学校到社会,开展《巫山县盲道占道现状调研及对策分析》主题活动。历时四个月,他们调研的脚步遍布巫山大街小巷。无数张记录照片、测绘图纸、采访档案等,最终成为了一份沉甸甸的2万余字的调研报告,并递交给相关部门,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针对问题进行了积极整改。
  付单带头组织并成立了“行走的思政课堂”,组织相应的活动小组,利用周末、节假期时间,带学生走乡镇、调产业、听讲座,让他们用脚步丈量家乡发展。依托这一品牌活动写出的《关于促进农村文化保护与发展》提案,还在2019年重庆市青少年模拟政协提案征集活动中,荣获优秀奖;2021年实践活动成果荣获重庆市特等奖、一等奖。因其教学教研功底扎实,她多次获得市县赛课一等奖,教研成果获得市政府表彰、县级一等奖,以及重庆市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市级论文一、二等级奖及县级一等奖。
  诸多荣誉的取得,让付单拥有了更多进入主城名校的机会,可她始终情系桑梓。她选择坚守,坚定扎根家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