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副刊总第2761期 >2022-04-22编印

巫山的古城门
刊发日期:2022-04-22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蒋 华
  巫山名称的来历,传说源自上古神医巫咸,他乃尧之巫医,死后封地于斯,故曰:巫山。巫山作为一个文化地理名词,与重庆市巫山县概念是有所区别的,巫山县属于大巫山地域核心,但大巫山地域可不仅仅限于巫山县。
  巫山县所在地域在春秋时,属于夔子国,后夔子国为楚国所灭。战国时期,此地为楚国设置的巫郡。秦昭襄王三十年(公元前277年),秦国蜀郡太守张若伐楚,夺占此地改郡设县,巫县成为此地有明确建县记载的开始。巫县当年管辖地域辽阔,涵盖今天巫山、巫溪、巴东、建始等县域。作为设县历史长达2200余年的古县,巫(山)县可谓历史悠久。但请注意,当时巫县县治还位于大宁河深处原大昌古镇附近。西晋晋武帝泰始五年(公元269年),巫县县治才迁至巫山老城,直至2002年搬迁县城为止,1700余年间这里都是县治所在地。隋朝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改巫县为巫山县,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巫山古城, 位于巫山县老巫峡镇。1981年,城关镇被改名为巫峡镇。1950年,中和镇被改名为城关镇。我们所说的巫山古城,就是过去的中和镇,巫山县治所在地。中和镇以前叫什么名字,待考。南宋陆游曾经途径巫山县城,在其游记《入蜀记》中曾赞誉巫山县为“峡中壮县”,可见古城当年是何等器宇不凡。
  据南北朝郦道元《水经注?江水》记载“江水经巫县故城南,现故楚之巫郡也”。最迟西汉,巫山即有城郭,因为考古挖掘出西汉城墙遗迹,距今超过两千年以上。在老巫山师范(现巫山博物馆)东侧北门坡上,曾经发现过一段汉代夯土城墙。“三国吴景帝(孙休)分宜都郡置建平郡,治巫城,缘山为墙,周十二里一百一十步。东西北三面,皆带旁深谷,南临大江,故夔(子)国也。”巫山古城当年周长差不多有六千米之多,在汉朝这是一座有相当规模的城池,作为历代都被修葺的古城,此后巫县还成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建平郡郡治所在,这也是本地迄今最高行政建制。
  巫山古城由土城改建为石城,要到明朝正德二年(1507年)。由于巫山土城年久(筑土城至少一千五六百年)圮坏,当时巫山知县唐书,正其方位,修筑石城。修筑毕,巫山城建有四座城门:东门丛秀门,东带宁河;南门巫山门,俯瞰长江;西门会仙门,紧依高唐观;北门阳台门,纳入阳台山。石城修建四十多年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长江洪水,巫山城多处塌圮。又过去二十多年,万历元年(1573年),巫山知县赵时凤重修巫山城,全城周长七百五十七丈,高一丈八尺,垛口三百六十个,高五尺。城变小了,却坚固的多。后来的知县张维任因为城内多火灾,于是将修复后的四座城门更名为:东曰永清,南曰临江,西曰广济,北曰镇源。此后巫山城多次遭遇战火洗礼,多有损毁。
  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巫山知县朱斐然组织大规模重修巫山城。全城石砌砖封,共费银一万二千五百五十九两四钱二分七厘,四座城门再次更名:东曰太清,南曰平江,西曰盛源,北曰世润。咸丰十年(1860年),巫山城被大水淹没,城墙膨裂, 随后募捐修复。 同治九年(1870年),长江之水暴涨,城内建筑尽数被淹,损失严重。光绪十四年(1888年),知县牛瑜就地劝捐,巫山城再次被修复。光绪年间的这次修葺,使全城规模最终定型。全城东南西北四座城门,命称中都带三点水,可见防火比防水更让居民们关心,但最后让古城搬迁的却是水,不由让人感叹造化弄人。
  在漫长岁月里,巫山古城日渐损毁。特别是抗战时期,全城遭日本飞机多次轰炸而倾圮,破坏殆尽。四座古城门截至2002年巫山县城搬迁时,东、西、北三座城门都早已不存:1946年, 拆东城门;1948年,拆北城门;1952年,拆西城门。唯有南城门即平江门劫后余存,平江门石券城门宽4.36米,高4.3米,厚8米。后作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被搬迁至巫山县江东嘴神女庙景区异地复建,今天尚可以被观瞻缅怀。
  1949年12月2日,巫山解放,建国后因城市建设需要更多城墙被拆除,文革后才开始收到重视及保护:1980年,加固东城门圣泉街下梯子城墙墙体;1985年,整修西城门城墙27米。截止2002年搬迁,尚遗存石砌南城墙残长700米,东城墙残长600米,均高5米,厚1.5米。四座城门虽消失三座,它们却以东门口,西门桥和北门坡,以口头语的方式活在老巫山人记忆中。今天,你如果有幸再次走过南门洞子,大可以抚今追昔,感慨似水流年,光阴变迁。
  2003年6月10日晚上8时,三峡大坝蓄水至135米,历史长达两千余年的巫山古城没入长江的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