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要闻总第2736期 >2022-02-21编印

柑橘成林 鸟儿重回大昌
刊发日期:2022-02-21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近日,云开雨霁,暖阳当空,照得湖面上波光闪烁。白鹭、白骨顶鸡、赤麻鸭、中华秋沙鸭等鸟儿不时从湖上掠过,觅食、飞舞、休憩,不一会儿又隐入两岸青山之中———这幅灵动、美丽的生态画卷,巫山县大昌镇兴胜村村支书谭开平怎么都看不厌。
  连日来,记者深入到三峡库区腹心的巫山,探寻三峡工程蓄水20年后,大昌古镇的生态变迁。
  搬迁 山下沃土被移上了山
  记者驱车行驶在蜿蜒的山路上,漫山遍野都是柑橘树,金黄的果实坠在枝头,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柑橘香。谭开平介绍,这晚熟柑橘能卖到四五月份,是村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也是引回鸟儿的关键。
  “就是树子栽好了,生态好了,鸟儿才飞回来的!”走进果园,正忙着给果树修枝整形的村民黎远凡笑呵呵地说。
  时光追溯到20年前。彼时,三峡大坝蓄水,海拔130米左右的兴胜村开始往山上搬迁。下面的良田怎么办?上去了怎么生活?成了全村人的担忧。在蓄水前,大昌镇将平坝的肥沃土壤搬运到山上,用于改造土质、增加肥力。
  当时谭开平年仅10来岁,根本不懂村民们在忙什么,只记得大家总是早出晚归,不是在挖石头,就是在挖石头的路上。到了2008年,放眼山上,已铺满层层石头,沃土被均匀地覆盖其上。
  治污 柑橘种植替代了养殖
  但事情的发展却与移土初衷背道而驰。其原因是人口大量减少。
  搬迁后,兴胜村12个组中有9个组都选择了外迁,村里仅剩五六十人。虽然后来与大昌、兴隆、凤凰三个村合并,但也仅有700余人。外出务工近一半人后,大量土地无人耕作。不少村民转而搞起了猪、牛、鸭等养殖业,加上管理不到位,大量粪污排放到大昌湖里,生态环境日益恶劣。
  这样下去可不行!2009年,经过考察调研,大昌干群一致认为镇里近湖,气候温暖湿润,正适宜柑橘种植。 2010年, 兴胜村率先种下了2000亩柑橘树。
  为了一心一意种好柑橘,2011年,谭开平的父亲、时任村支书的谭天华决定辞任村支书,并把在外打工且收入可观的儿子谭开平叫回村里竞选村支书。
  尽管大家十分努力,但由于缺乏技术且土壤肥力差,2013年每亩柑橘仅挂果2000来斤,果肉干巴巴的,口感差,卖不掉。
  谭开平坐不住了。他决定对果园的柑橘品种进行更换,带领种植户前往湖北宜昌考察,并组建了产业发展党小组。
  就这样,果树长势一天天好了起来,商贩也开始进村采购,全村的积极性都被激发出来,柑橘种植面积迅速增至3000亩,基本达到了应种尽种。
  其他村见势也行动起来。如今,整个大昌镇柑橘种植面积达到6.5万亩。
  接续 用好生态发展乡村游
  两代人的接力奋斗,荒山终于变青山。(下转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