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副刊总第2690期 >2021-10-29编印

老街印象
刊发日期:2021-10-29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陈达平
  老街毕竟是老街,是和一代又一代的巫山人共存的老街。因此,尽管它已经沉入水底多年,县城的老街依然让人难以忘怀。
  在巫峡西口的长江之滨,曾经有一座古老的巫山县城。若凡乘船行在江面,能看到的,大都是些高高矮矮密密摆布的灰色房屋———那些或宽或窄或挤或疏的街道,无一例外都被夹杂在这些建筑之中了。
  它们最后以实体的方式存在,还要追溯到12年之前。就在2003年6月,三峡工程二期水位蓄水至135米。
  为了大义,也为了新生;像飞蛾扑火。它们义无反顾径直投江而去。咕咚,咕咚咕咚,咕咚咕咚咕咚……一齐都沉到水底了。那街道,那房屋,连同那拆迁后的废墟。
  然,水是透明的。永远是。
  于是,这些10多年前就已沉于水底的街道和街道上的那些物什,并没有随着时间的逝去而模糊多少。在记忆的底片上,它们仍留存着还算清晰的印象。
  老城的街道,说宽不宽,说窄不窄。
  最宽的要算是集仙街了,几十座的旅游大巴还是能随意进出。最窄的如登龙街,街边商户搭建的遮阳蓬,稍宽一点就直接从街这边搭到街对面去了,把个街道的“宽”遮了个严严实实;而且,车子也依然能打得过转身———尽管这车充其量也只能算是微型中的微型,车的名字叫“麻木”。再准确点儿说,就是最多可以坐两三个人的三轮摩托。
  这就是老街留下的总的印象。
  巫山老城座落在幽深秀丽的巫峡西口,大宁河与长江交汇处的北岸的二级台地上。两千多年来,一直作为郡县治地;建国后,是巫山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巫山老城十二条主要街道,皆以十二峰的名字命名。“登龙”、“飞凤”、“起云”、“望霞”……浓浓的文化味儿,经久地流淌在每一条街道的每一个角落。
  老街条数不少但都不算长,集中走向多与长江平行,见头见尾一溜顺摆在江岸,任由人来人往车来车去。
  记得,老街的商铺较有特色。十字街一天到晚人头攒动,巫峡大世界、百货大楼、家家福超市等稍大一点的商贸行业尽云集于此,想不繁华都不行。起云街的干货摊首尾相连,朝云街工业品市场衣物成堆,南门洞子聚集了手磨加工,松峦街摆列了不少老式理发铺,“光头5分平头1毛”成为早期理发业一句较为响亮的广告语,圣泉街则是水果摊和菜担担的乐园……
  老街的“闹点”相对集中。有李季达塑像的广场是人们聚集、休闲、散吹的所在,尤其夏季傍晚,整个广场大坝,支满沙滩凉椅,人堆比比皆是。从这里过街,就又到了可纳千人的电影院了。在电视还未曾普及的年代,这电影院里的火爆难以语言表达,经常是人挨人人推人人贴人,男的女的有意的无意的都这样,踩着脚跟挤进去又踩着脚跟涌出来。倘若乡镇的人进了城,更是以能在男男女女密密麻麻挤一起的电影院里“看一场电影”为快事。
  老街的人行道梧桐蔽日。高大的法国梧桐伸展它茂密的枝桠张开它宽大的叶片,成了老街最忠实的伴侣,翠屏街、秀峰街……街街都是。几乎可以这样描述:凡是有街的地方,就有它的身影。无论白天,无论黑夜,无论春夏,无论秋冬,它都以“不离不弃”的姿态,恒久地、固执地站在街边,遮烈日,挡风雨。
  老街的车辆以“麻”为奇。美其名曰“老街”,实际上有很多只能叫“巷”,或者叫“巷”更贴切些。正是有了这些逼仄逼仄的“街”,才催生出了一种被人称做“麻木车”的交通工具———在三轮摩托上搭一个简易篷子,乘客上车1元,就可拉起满街转满巷钻,而且随叫随到,随叫随停,方便得很,便宜得很。
  老街的上空“蛛网密布”。管线“地埋”,已是之后新城建设期的事。在老街,各种管线,广播的、电力的……通通“架空”。“蛛网密布”,是老街的又一特色。记得飞凤街文化馆前,数十条线缆纵横交织,从街这边直接“网”到了街对面,密密匝匝的,车辆在“网”下穿行,场面很是“壮观”……
  商铺、闹点、梧桐、麻木、蛛网……动的,静的;人为的,自然的……这些富有时代烙印的元素,相对独立又共同组合,构成了巫山老街丰富的图景。这些图景,曾经真实存在,让人至今不忘!
  也许,会永远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