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要闻总第2676期 >2021-09-20编印

三年困难时期的群众生活
刊发日期:2021-09-20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1958年,在“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的影响下,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日益盛行。全县大办工业,男劳力上山“大办钢铁”,全县从事工业生产人数剧增至31655人,还有大量人马兴修水利工程,剩下老妪妇孺耕作田间。入冬,成熟庄稼尚在地里,为赶二季,红苕收获套牛犁。1959年,违背中央“少种高产与多种多收相结合”的方针,强调少种高产,忽略多种多收,推行“缩小耕地面积,压缩薯类作物,一年之内过细粮关,不准套作间作”等错误主张。小春播种面积比上年减少32%,大春播种面积减少71.3%,后经地委指出,补栽补种错过时机,又遇六七月大旱,大量土地荒芜。全县减产43.9%,农业总产值减少26.4%。但继续高指标、高入库,定购入库3054万斤,占总产量的30%,农业人平负担134斤,农民生活十分困难。家禽家畜急剧下降,1958年圈存毛猪105678头,1959年9月下降到82473头,下降了22%,到1960年4月底仅存38003头,比上年9月下降53.9%,山羊下降43.4%,鸡蛋下降43.2%。 1960年,继遭旱涝灾害,粮食减产,农业总产值降至3499万元,比1949年减少179万元,比1957年减少1962万元。
  1958~1960年,连续三年自然灾害历年罕见,累遭冰雹、暴雨、山洪灾害、大旱袭击,人为因素加上自然灾害,造成空前饥荒,人民生活极度困难。尽管发动饥民大力开展瓜菜代食品(观音土、野菜、棉花叶、树叶、树皮等)生产,干部带领人员挨户搜粮充公,公共食堂仍供应不济,农村人均每天4至6两粮食, 有的只能吃上2至3两,部分落后地区人均每天1两粮食都不能保证,连续几天断粮的现象时有发生。由于长期以野菜代食品充饥,且饥不果腹,极度缺乏营养,1959年8月,大昌区出现浮肿病,继而蔓延全县,饿死人现象时有发生。
  受极左思潮的影响,中共巫山县委一味强调自渡难关,不向上级要一粒粮。1959年11月,时任巫山县长吕民选发现问题的严重性,冒险向万县地委反映了巫山实情,并申请地委调拨500万斤粮食以救急,地委当即决定调拨750万斤粮食给巫山。县委主要领导代表县委断然拒绝地委供应粮,致使全县因饥饿、营养不良而浮肿、干瘦、妇女闭经、子宫脱出甚至饿死的人数以万计。据1960年上半年统计,全县发生浮肿病5万多人,其中死亡16524人,加上其他杂病和正常死亡,死亡总数24380人。 (下转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