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副刊总第2649期 >2021-07-16编印

三峡漆匠
刊发日期:2021-07-16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杨亨荣
  生漆是三峡特产,既环保,又经久耐用。割漆的师傅叫漆匠,满身伤痕的漆树和满脸沧桑的漆匠是三峡深处的一道沉重风景。
  记得小时候,我家的乡村有很多漆树。在我8岁的时候,村里王大爷从漆树上摔下来惨死的模样一直让我心里发悚。王大爷待我特好,每次从漆山上归来,总要为我带一些香甜的野果,在那个食物匮乏的年代,野果是最珍贵的食物。山里人死后不念悼词,我便发誓今后一定要好好写一篇祭文,以慰王大爷在天之灵。
  王大爷8岁时随其父上山学徒,58岁摔死,50年割漆生涯,50年风雨穿行,使他踏遍了当地所有的漆山,摸遍了所有的漆树。
  在三峡割漆是一件很讲技巧的手艺。割漆有三道程序,一是打钉,在树上打进一些木质小桩,供攀树时踩脚使用。第二个程序叫“脱衣”,将树干开割处的粗皮轻轻刮掉,以免粗糙的树皮屑末落入漆液。第三道程序是开口放水,用一柄半月似的小刀在“脱衣”的地方划上一道道如同新月斜挂般的小口,让树皮内的水汁流出。开口放水是割漆程序中关键的一环,非一朝一夕之功。关口开大了,漆液割不到几次,口面凝结不合算;口开小了,水放不完,又影响漆液质量。水放7天过后才可正式开割。程序则是沿倾斜了的开口处用漆刀轻轻划掉一层树皮,斜口下面插一小汤勺大的筒壳(盛漆液的小器皿),乳白色的漆液便慢慢流入筒壳之内。
  漆液如眼泪,挂满漆树全身;漆汁如乳汁,养育漆匠们生存。漆树的奉献以生命的最终归去为归宿。三峡的漆树,小的一般可开十至二十个口子,大树则可开四五十个口子,每个口子每年可割7次。7次过后,开口便像一张张再也无法闭合的嘴唇,只有七八年过后,这些树才可以再次开割,周而复始,直到漆树生命的尽头。
  在王大爷的漆匠生涯里,我常常看见他身背一个盛漆竹筒,手拿几把半月漆刀,带上一袋充饥的干粮,风里来雨里去,以大山作床树枝当被,在一片片枝繁叶茂的漆树间书写他一生的勤劳与艰辛。在王大爷一家8口,一家老小全靠他一人割漆维持生计。在我偏僻的家乡,虽不算富裕,倒也算得上吃得起饭的人家。要是到了春荒之际,我们邻里几家都得向他借粮度日。特别是他从山上带回来的野果晒干之后更是成了春荒里的山珍佳肴。
  今天,与王大爷共度漆山岁月的漆匠大多已经作古,年轻人大多不愿再干割漆的辛苦行当。三峡漆匠的手艺大多已经失传,三峡生漆这一特产也基本消失,那些经风历雨的漆树也因自己太饱满的乳汁得不到消解而被撑死。我们现状偶尔能够看见的,只有干枯的树枝在大山中哭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