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副刊总第2649期 >2021-07-16编印

父亲的老家
刊发日期:2021-07-16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余冬梅
  让我们始料未及的是,在城里住了十年之久的父亲,竟然铁了心闹着要回老家。逃离农村、逃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过上城里人悠闲自在的日子,这曾经是我们家几代人的梦想啊。为此,我的父母付出了超乎常人的艰辛,以如今的满身伤病为代价,终于实现了这个愿望,现在又有什么理由非得奔回老家?
  我们兄妹几个绞尽脑汁游说他打消这个念头,各种利弊分析得天花乱坠,但他不为所动;我们又拜托亲朋好友轮番上阵劝阻,也纷纷铩羽而归。老母亲的涟涟泪水也无法动摇他的决心。眼看着争论多日仍无法达成共识,父亲一怒之下,独自拖着患有退行性骨关节炎的腿,一瘸一拐、头也不回地登上了回老家的班船。
  这样也好,我们希望他能在艰苦的现实面前知难而退。父亲这一辈子干农活是把好手,但实在不擅长照顾自己,他除了会煮稀饭就是面条,如果我妈不逼着他,他绝不会主动换衣服。“放心,他坚持不了一个月。”母亲信心十足地断言。
  一个月转瞬即逝,父亲并没有如我们预想的那样知难而退,作为子女,我们尽管无法理解他自讨苦吃的做法,但还是免不了担心他,我赶紧带上吃的穿的东西回老家看望他。他黑瘦了很多,但精神很饱满,一看见我就喜滋滋地冲我喋喋不休:“我把地都翻了一遍,你看,长满了黄荆条子,幸好我回来了,不然就真的荒了。你过段时间回来就可以吃我种的菜了!我还种了一些糯苞谷,你不是最喜欢吃嘛,我种的不打农药不上化肥,比你买的好得多,包你吃个够。现在跟往年不同了,交通便利,有人上门收购,明年我打算多种一些豌豆胡豆卖豆角,这些年好多人种蔬菜都发财了,早晓得这样我早几年就回来了……”在他的“宏伟”计划里,似乎已经满坡硕果丰收在望了。看他那个劲头,他不是六十多的老人,而是十六岁的小伙子,生活才刚刚起头,浑身充满了干劲。
  得,我们让父亲知难而退的幼稚想法,在他坚定的意志面前彻底破产了。
  又硬扛了一个月,曾经反对态度最坚决的母亲也败下阵来。毕竟是相濡以沫一辈子的夫妻,她终究狠不下心来把父亲扔在一边,于是也追随他回了老家。这样一来我可就惨了,三天两头接到母亲的求助电话,不是买农具就是要种子,再不然就是各种药。母亲除了双侧股骨头坏死,还患有各种疾病,父亲有三叉神经痛和骨关节病,这些病必须要靠药物来维持生命。说实话,有时候接到这样的电话我颇有些不耐烦。我有工作有自己的家庭,整天忙得团团转,还得抽出时间和精力一趟又一趟地跑老家,太累了。但也没办法啊,我总不能置父母于不顾。
  老哥也不得不妥协。为了让父母能过得舒服一些,他特地从外地赶回老家,请工匠把老屋整修了一番,买了一些家具,添置了家电,水电问题也安排妥当,让腿脚不利索的母亲尽量方便一些。为便于联系,还安装了无线网,教会母亲使用智能电话。老弟在临出发前还给他们准备好了一年的柴火,满满地码了半边屋檐。曾经冷清了十年的老屋, 似乎又焕发出了生机。傍晚时分,我们兄妹几个陪着父母在院子里闲坐,母亲新养的几只小鸡在脚边咯咯唱着踱来踱去,小侄子快乐地尖叫着追赶那只小花猫,炊烟袅袅地飘上屋顶,一抹晚霞映照着远处的山尖。置身这恬淡温馨的场景,有那么一个瞬间,我忘记了生活中的一地鸡毛,忘记了工作中的纷纷扰扰,恍惚间竟如回到了童年的快乐时光。
  渐渐地,我发现母亲跟我的视频聊天话题在悄然发生变化。从最初的各种埋怨吐槽,逐渐转变为今天去了哪个老邻居家串门,明天又会见了哪些老友,哪种小菜发芽了,哪块地里的庄稼长势喜人,哪棵树上的果子快熟了,村里三家小卖部的货品哪家物美价廉。内容尽管琐碎,我却能感受到她满心的欢喜,似乎已对这样的生活乐在其中了。有一天她竟喜笑颜开地告诉我:“我今天买了一只小猪哦!”我瞠目结舌,天,她这是也打算大干一场啊!难道她也忘记了自己是六十多岁且百病缠身的老人的事实吗?
  父亲则一门心思地想着多种点粮食。在他眼里,土地,是人类最坚实的倚靠,是人们耐以繁衍生息的根本,而粮食则是人们生存下去的唯一支撑。这么多年来,我们始终都无法理解的是父亲对土地和粮食的狂热追求,母亲说这大概跟父亲童年时在饥饿中长大有关。父亲的童年正赶上新中国初立,百废待兴,人民生活困苦,又逢三年自然灾害,粮食歉收,因此,父亲对饥饿的记忆特别深刻,并常常教育我们要爱惜粮食。在我幼年时期,老家这里人口密集,土地紧缺,为了让一家人填饱肚子,父亲几乎把所有时间和精力都扑在土地上,不惜耗尽汗水,把任何一个能利用的边边角角都开发出来种上粮食。从我记事起,我家的庄稼年年丰收,粮仓总是屯得满满的。但是他决不允许我家的土地上栽种果树,任何一棵打算在我家地里生根发芽的小树苗只要一冒头就会被他毫不手软地连根拔起。父亲的这一观念,导致童年时的我们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小伙伴们啃着各种香甜的水果,馋得直流口水。
  或许是因为充沛的阳光和优质的水土,我老家出产的水果味道特别纯正,然而过去千百年来,交通闭塞,信息也不发达,这一特产犹如埋藏在雪中的珍珠,光芒被掩埋。近年来,随着交通运输网络的日渐发达和政府对外宣传力度的加大,这里水果的名声逐渐被外界知晓,成了远近闻名的水果之乡,很多人抓住时机赚了个盆满钵满,甚至吸引了很多在外打工的年轻人也渐渐回归,准备在老家大展手脚。但我的父亲竟然对此不屑一顾!他仍然只对种粮食感兴趣。 父亲经常念叨一句话:赌博钱,顾眼前;生意钱,六十年;挖泥培土,万万年。对于农村青壮年涌入城市、良田大量荒芜的情况,他常常表现得忧心忡忡,尤其是耕地被占用来修筑房屋的现象他更是深恶痛绝。“这些败家子!”他常狠狠地念叨:“好了伤疤忘了疼啊,他们都忘了那些灾荒年饿死人的时候!”眼看着村里人都靠种水果发了财,再加上政府的积极宣传和免费赠送树苗免费培训种植技术等一系列有力措施,父亲对果树的嗤之以鼻的态度有所松动,我家的地里终于稀稀拉拉地种上了一些树苗,但总是被茂盛的庄稼掩盖得只冒出一点点可怜巴巴的树尖。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自从父母回了老家,过年回家团聚也就成了我们兄妹三人,哦不,应该是两个小家庭和尚未成家的老弟约定俗成的规矩。我经常回家,早已见识了乡村日新月异的变化,而老哥和老弟总惊叹不已。公路的触角伸到了每一户门前,一条连接渝鄂两地、命名为“奉建高速”的高速隧道即将从我家屋后的山坡上呼啸而出,届时从我们老家到奉节县城开车只需十来分钟,另有一个港口也已开工在建,水路、陆路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即将形成;水果之乡的名声果然不虚传,漫山遍野的脐橙、桃李令人激情燃烧;外出打工的人纷纷回老家造房子,一个个比着赛似的把房子造得一栋比一栋漂亮豪华。
  老家,记忆中的老家,腾飞中的老家,今非昔比的老家, 她让我们那样熟悉却又如此陌生!
  2020年春节,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把本打算节后就返工的老哥和老弟滞留在了老家,于是他们决定干脆趁着这难得的空闲时光,好好陪陪父母。哥俩每天跟着父亲到地里去劳作,但父子三人总是会起争执, 因为各自意见不同。儿子们认为多施点化肥,省时又省力,但父亲宁愿吭哧吭哧地从老远的家里拖农家肥到地里;儿子们认为多打农药可以让庄稼长得更好,但父亲宁可庄稼减产也要用石灰代替杀虫剂;儿子认为应该大力发展水果经济,老子坚持种粮才是农民的本职;老子认为儿子不懂种地,儿子认为老子是自讨苦吃。“你几爷子懂个屁!”父亲气急败坏地骂,“化肥用多哒土地板成一块,产量越来越低不说,庄稼还会得病,农作物农药打多哒人吃哒更要生病!再说哒,老子一辈子不吃水果照样活得好好的,你三天不吃饭试哈看还活不活得成!”老哥气得面红耳赤地回怼:“你晓不晓得,你的庄稼不打农药,你旁边地里的庄稼都减产了, 人家讨厌你得很!”
  但残酷的事实也让父亲很茫然很无奈:他如今是真不会种地了。从收入角度来看,种粮食确实没有种水果划算;庄稼病虫害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严重到不打农药就几近绝收。就以红薯为例, 红薯曾是我老家的主产农作物之一,这里出产的红薯产量高,品质好,用本地红薯加工的“大溪粉条”是巫山一绝,不仅是我们本地百姓餐桌上的美味,还是巫山人馈赠亲友最得意的礼品。 可父亲回老家的这两年才发现,他种的红薯竟然全部坏掉了,外表看起来个大光鲜,可用刀削开一看,里面全部被一种黑色小虫子给钻蚀得千疮百孔,还散发出一股恶臭,连猪也不吃。其他庄稼也都病虫害频出,各种状况他闻所未闻见所未见。“这到底是啷个搞的嘛?就没得办法了迈?”他常常远眺着广袤的原野这样忧虑地自言自语。
  但是,我无法给他答案。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我,我父亲,我们这样的小人物,就像是一粒粒微不足道的沙子,都只能被时代的洪流裹挟向前,很多人就这样逐渐迷失在了城市的钢筋混淋土筑起的丛林中,再也找不到自己的老家了。幸运的是,我的老父亲竟然一直没有迷失,他一直在努力回归。然而,他的思维始终停留在他的时代,停留在他的老家,他那美好的精神家园。
  (作者简介:余冬梅,热爱文字,喜欢读书和写作。从小在黛溪河水里嬉戏,在巫山云雨里穿梭,为晚霞红叶着迷,被三峡传说魅惑,心里始终住着一个文学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