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视点总第2619期 >2021-04-28编印

刘敬春:
贫困户变致富带头人
刊发日期:2021-04-28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刘敬春的葡萄丰收了。(资料图)

刘敬春的葡萄丰收了。(资料图)

  

  本报记者 侯毅 何帮成 文/图
  刘敬春,从一名穷得叮当响的贫困户,到领着村民搞产业的带头人。他的脱贫增收故事,为自力更生做出了生动的诠释。
  刘敬春,家住双龙镇安静村6组。地处偏远山村,加上家庭条件差,兄弟姐妹4人,刘敬春读完初中就跟着父母干农活,后又到广东、成都打过几年工,2009年回老家结婚生子。2010年,他的第一个儿子出生,但由于先天性唇裂,做手术花了不少钱。
  2011年初,全家还在为儿子先天疾病焦虑和奔忙的时候,这个家中的顶梁柱却时常感觉腰部、背部疼痛,有时连走路都走不稳了。经检查,他被确诊为因腰椎结核导致椎体骨质破坏,不得不住院治疗。
  这一卧床就是6个多月,等他自己出院和儿子的病基本治好时,家里已经债台高筑,一家人生活陷入困境。在脱贫攻坚中,刘敬春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并获得了大病医疗救助。
  刘敬春说:人不怕穷,就怕没志气,更何况各级政府都在大力支持他们,他们没有理由不去努一把力,用自己的双手甩掉“贫困户”的帽子。凭着不服输的劲头,刘敬春报名参加了政府组织的免费技能培训。
  2016年,在学到葡萄种植技术后,他看准机会,申请了扶贫小额贷款,把邻村一个葡萄园盘了过来。
  为了种植出无公害葡萄,夫妇俩不使用农药和化肥,从周边几十里远的养殖场买来农家肥。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开始挂上枝头,一家人的苦难生活也终于开始表现出喜上眉梢。
  刘敬春回忆, 当时葡萄卖了16万元,相对来说效益还是可以。随着葡萄进入丰产期,收入逐渐增加,日子越过越甜蜜。
  收入增加了,贫困帽也摘掉了。这时,刘敬春做出了一个决定,主动退出低保。
  刘敬春说,我有一技之长,能自食其力,通过自己的劳动摆脱贫困,生活也越来越好,应该主动退出低保,让其他生活困难的村民享受党的惠民政策。
  致富之后,刘敬春并没有忘本。他带着5户贫困户,成立了一个专业合作社,共流转109户300多亩土地种植柑橘。如今,常年在他的葡萄园、柑橘园务工的贫困户就有12户。
  刘敬春说:“尽管目前困难还很多,但坚信只要创业开始了,逐渐积累葡萄种植管理经验,结合乡村旅游服务搞葡萄采摘体验,那时收入会大大增加,日子也会越来越红火!”
  村民张远登说:他们原来就只晓得“老三坨”(玉米、红苕、土豆),土地“越刨越薄”,他们要像刘敬春学习搞产业,人人要致富。
  不负韶华,未来可期。刘敬春的紫珍珠葡萄园里定是满园果实和众多游客,他的日子,就跟葡萄一样,又甜又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