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综合总第2595期 >2021-03-03编印

续写一个个奋斗的故事
刊发日期:2021-03-03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上接第一版)这家农家乐是杨元顶、杨亨双、袁堂清三家人合办的,而出这个“三合一”主意的,正是毛相林。下庄旅游资源丰富,新一轮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毛相林就萌发了发展乡村旅游的想法。恰好,按照扶贫政策,贫困户能享受危房改造补贴,毛相林便琢磨:能不能以此为契机,让村里的贫困户开办农家乐吃上旅游饭,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杨元顶曾是村里的贫困户,他不是不想搞农家乐,只是苦于没资金,光靠政府补贴肯定不够,而且妻子身体不好,孩子们又不在下庄,所以不敢动手。
  毛相林却发现,村里有意愿办农家乐但同样条件不足的村民,还有好几家,比如:袁堂清的妻子烧得一手好菜,开农家乐的话可以当“大厨”;杨亨双会开车,能帮忙搞点运输……而杨元顶懂点管理和财务知识,还能打杂。
  毛相林于是提议:这三家人把房屋建在一起,合力、合资办农家乐,“三合院”由此而来。
  但大家仍有疑虑,怕挣不了钱还亏本。“绝壁上的公路我们都能修出来,还搞不好一个农家乐?我们都要拿出当年修路的精神来!放心,下庄必定要走乡村旅游的道路!”毛相林一席话,让大家信心倍增。
  毛相林还给“三合院”支招:一是环境卫生搞起来,二是民宿特色做出来。在村委会的帮助下,“三合院”完善了农家乐排污管网,改变了污水横流的状况,并利用扶持资金将外立面改建成富有农家气息的原乡风貌,又在门前修建了漂亮的花台。
  如今,这个村里最漂亮的农家乐成了游客“打卡”点,三户村民的腰包也渐渐鼓起来,成了村里的脱贫榜样。
  “的确,那样的天路都能修出来,还有什么办不成的?”杨元顶告诉记者,这些年,农家乐也有过生意不好的时候,但每次遇到困难,大家想一想当年修路的精神,战胜贫困的信心就一下子足了。
  “是下庄精神,让我们面对困难时总能鼓足干劲,最终创造出了今天的好生活。”杨元顶说,现在下庄旅游越来越成气候了,他对“三合院”、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信心。
  一张老照片让大学生彭淦回来建设家乡
  “下庄的振兴需要年轻人,需要下庄精神”
  这个春天,返乡大学生彭淦有很多事想做。他成功考取了“农村本土人才”,决定留在下庄跟大家一起建设家乡。
  几天前,彭淦向村委会递交了一份策划书,对拓宽柑橘销路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比如借助网络直播、村播带货等新手段,发挥网络效应,提升产品附加值等。
  “我相信这份策划书能为下庄未来的发展提供一些思路。”彭淦信心满满。
  每年过年,外出务工的村民回家,毛相林都要挨家挨户上门为大家讲述这些年下庄的变化、 描绘下庄美好的明天, 他的目的只有一个———让这些年轻人留下,成为振兴下庄的“生力军”。而彭淦便是毛相林请回来的第一位大学生。
  那是2018年春节,已有8年没有回家的彭淦决定返乡过年。一路上,村里的变化让他既惊讶又自豪:父辈们用生命开凿的“天路”已变成了平整的硬化路,曾经荒芜的山野种满了柑橘树,就连他家的土墙房也被改建成了一楼一底的小楼房……
  彭淦想留下来,又担心待在村里没前途,内心十分挣扎,直到毛相林给他看了一张老照片。照片中,下庄村小老师张泽燕正在给孩子们上课,黑板上方清晰刻着“大人流血修路为我们,我们读书为下庄明天”18个大字。
  “就是这张照片打动了我。”彭淦激动地说,“张老师是我人生中第一位老师,当年,我就是在这18个大字下学习,有时他还会带我们到修路现场,感受大人们开山凿路的艰辛。”
  白驹过隙,看着眼前已是满头银发的毛相林,再回想起当年大人们修路的干劲,彭淦的眼眶不觉湿润了,他当场向毛相林保证:“支书,过完年我不走了。”
  这两年,彭淦为村里做了不少实事。张泽燕快要退休,村小缺老师,彭淦主动走上讲台,为山区孩子传授知识;村支两委的干部年龄偏大,不太会用电脑,彭淦又利用休息时间帮村委会填报表格、整理材料;村里召开院坝会,他总是踊跃发言, 从年轻人的角度为下庄出谋划策……
  这两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回到下庄,200多名外出务工村民中,有100余人留了下来。
  “毛支书曾说过,年轻人才是下庄的希望。下庄的振兴,需要年轻人,需要下庄精神。未来,我们不仅要把下庄建设好,更要把下庄精神发扬光大。”彭淦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