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曾露 罗彬
2月3日, 立春, 天气晴空万里、朝霞满天,太阳的照射把一切都镀上了一层金黄色,这充满阳光的景象也寓意着下庄人民的生活越来越欣欣向荣。
下庄村座落在大巴山深处的一个“天坑”谷底,坑底最低海拔只有二百米,而坑沿最高处的海拔高达一千三百五十米。20年前村内共96户,389人,一半多村民从未到过县城。全村的生产生活物资,都是靠背篓背进山。
为了彻底告别恶劣的生存环境,1997年,时任村主任的毛相林带领村民发扬“愚公精神”,在悬崖峭壁上凿通“脱贫路”,凿碎了贫困的封锁,凿开了通往富裕的新希望。
路通了,产业也活了。在毛相林带动下,乡亲们种起了纽荷尔等水果,发展生态旅游。随之,一栋栋新楼拔地而起,一辆辆小轿车来来往往,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
2015年,曾经最穷的下庄村在全县率先实现整村脱贫。2019年,村民人均收入达12670元,是修路前的40倍。
随着下庄的事迹传遍全国各地,毛相林也赢得了广泛赞誉,陆续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时代楷模”等荣誉称号。
毛相林每天起早贪黑,心里随时都是想着百姓,装着工作。
早上6点过,毛相林起床,快速收拾洗漱完,就去村里转了转。
“门口放的这些要收拾好, 码整齐。”
“这些要扫了, 不要看到脏兮兮的。”
……
每到一处,毛相林都要嘱咐村民,做好环境卫生整治。在他看来,下庄村虽然摆脱了贫困,正在向小康奋斗。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