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坡上,满山的柑橘树枝头挂满红澄澄的果子;山坡下,两艘破旧的渔船静静注视着身边的马渡河。在山青水绿的小小三峡,长江退捕渔民张福林成了远近闻名的“杂柑王”。
51岁的张福林从小在江边长大,当了30多年的渔民,把妻子带成了渔民,把儿子也带成了渔民, 对打渔有着极深的感情。但在6年前,他毅然决定转产上岸,在马渡村流转了100多亩土地,种上了W·默科特杂柑。
“刚开始打渔时,每年收入六七万元,到了10年前,打渔的人越来越多,江里的鱼越来越少,每年只能赚两三万元,还经常‘放空’。 ”张福林说,打渔已经没有前途,只有转产上岸,日子才会有奔头。
都说渔民种不好庄稼,但张福林偏不信这个邪。他看了看眼前清澈的河水,又望了望远处的青山,决定走一条生态路:他给果树“吃”有机肥,打有机药,还花大力气给水果做了绿色产品认证。巫山县的农技专家也三天两头来到他的柑橘地里指导,告诉他如何修枝、防虫害。
3年后,张福林的生态杂柑一上市,就供不应求。“我种的杂柑口感更好更健康,不但每斤比市场价贵一两元,经销商还要上门收购,每年都不够卖。”张福林告诉记者,杂柑每亩纯收入5000元以上,一年总收入五六十万元,随着果子进入丰产期,今后的收入将更高。
老渔民张福林的杂柑种得好,渐渐在当地出了名。但一次获奖,更让张福林声名远扬。2018年,张福林获得“三峡杯”优质晚熟柑橘W·默科特类“果王奖”,这面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等四单位颁发的奖牌, 让张福林成了名副其实的“杂柑王”。
张福林越干越有劲,他成立了巫山福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并让原先跟自己一起捕鱼的儿子过来帮忙。 他负责果园管理,儿子负责市场管理,父子俩配合得异常默契。去年,他又流转了130多亩地,让种植规模翻了倍。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