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专刊总第2582期 >2021-01-25编印

荒山变成花果山
刊发日期:2021-01-25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俯瞰水磨村全景。

仿佛江南水乡的水磨村。

孩子们走在美丽的村道上。

硬化的村道。

美丽的脆李园。

为脆李拉枝。

花果山已现雏形。

  

水磨村:
  本报记者 王忠虎 龚傲 文/图
  日前,走进庙宇镇水磨村单丘岭,只见昔日被称作“屙屎就不生蛆”的地方,如今却栽上了一株株脆李树。这些脆李树都已刷了白,看上去横成排,竖成行,斜成线,犹如写在大地上的“诗”行,美不胜收。
  村民唐承全、陈国菊、刘国珍等,在脆李园中拉枝、整形、松土,忙得不亦乐乎。“这里的变化,得益于昌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唐承全说。
  据了解,2019年以来,巫山县庙宇昌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通过石漠化治理项目,对单丘岭等地进行了治理,并从其它地方运来土壤,使原来的乱石峁变成了良田,并栽上了果树,建起了标准化的脆李园。
  水磨村的13户村民们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已从乱石峁中获得了“第一桶金”。唐承全便是其中获益者之一。
  唐承全因2008年在煤矿务工时,轧断了右手的四根指头,成了终身残疾;其妻子也因长期患病,加上孩子还小,2014年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实施精准扶贫工作中,他被安排在公司进行果园管理,每个月可拿到1800元的工资。现在儿子也已成家,并在江苏一工地上做钢筋工,一年至少有4万多元的收入。“现在政策好,我们老百姓的日子也是越来越好了。”唐承全说。
  “我们在实施石漠化治理项目中,给老百姓带来了两项直接收入。一是土地流转费;二是按国家政策,从投资费用中按比例的分红。”昌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陈东平介绍。也就是说,虽然现在果子还没有收益,这13户村民已开始分红拿钱了。不仅如此,还解决了当地村民就近就业,每年付出的务工费就有10多万元。
  “春天再到我们水磨来,站在这个山头上看,全是一遍白色的李花。荒山名符其实地变成了花果山。”陈东平欣喜地对记者说。
  其实,单丘岭等地的变迁,只是水磨村在实施脱贫攻坚工作中的一个缩影。
  水磨村位于庙宇镇西部,西接银矿村、南靠杨柳村、东临庙宇村、北抵南溪村,辖区面积8.2平方公里,最高海拔1150米,最低海拔810米。全村共8个社,目前有917户,户籍人口2626人。其中农业人口721户2333人, 劳动力1725人, 贫困户115户417人。 截至2020年,全村实现脱贫。
  说起脱贫工作,村干部王金全如数家珍———
  “全村经济产业主要以脆李、水稻、劳务输出为主。”王金全说。特别是最近几年,全面掀起了脆李种植的高潮,伴随产值的提高、市场行情的火爆,为辖区内群众经济收入的增长助添了新动力。其中尤以覃传德、赵光鑫的“大户+散户+贫困户”抱团发展的新模式为示范典型,为全镇创造了脱贫攻坚、致富增收、产业发展的新样板。通过致富榜样,带动更多群众参与劳动,发展产业,目前水磨村脆李种植面积达2500余亩,带动农户480余户,其中惠及11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
  其次实施就业扶贫。邀请农业、科技、林业、农技等专家进村,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科技知识培训,主要是对种植、养殖大户,有脱贫希望的扶贫户等进行培训。并有针对性的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利用好农家书屋,拓展群众知识面,培养致富能人,发挥双带帮扶作用。
  同时,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立足水磨村实情,积极与上级政府部门协调,努力争取实施水利、村组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改善群众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条件。全村吃上了安全的自来水,通组通达率100%。还结合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全域无垃圾治理,开展以脏乱差治理、垃圾污水处理、改厕和村庄绿化美化为重点的环境整治,切实改善人居环境、改变村容村貌。定期对村庄道路清扫和垃圾运转,村庄环境面貌明显改观。开展“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通过开设道德讲堂,树立榜样,形成人人学好、个个向上的良好风气;组织举办农民劳动技能竞赛等健康有益的活动,杜绝迷信赌博,培育文明新风,一个宜居健康的新村正悄然崛起。
  “下一步,我们将结合乡村振兴工作,将村道进行改扩建并安上路灯。做好乡村旅游,打造现代观光农业,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增强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王金全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