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版:双晒总第2546期 >2020-10-09编印

天然氧吧 向往邓家
刊发日期:2020-10-09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图片1
图片1

图片2
图片2

图片3
图片3

图片4
图片4

图片5
图片5

图片6
图片6

  邓家场镇一隅。
  贝母中药材基地。
  楠木乡村旅游点。
  伍绪村安置点。
  《背二哥》。
  云雾邓家。
  这里,原始古朴、林木翠绿、鸟鸣悠悠、凉风习习,被誉为巫山的“避暑胜地”。
  这里,天上有骄阳,地下有清凉;朝夕与山语,俯仰是青翠;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只有迷人的景色。这里就是天然氧吧———邓家土家族乡。
  邓家土家族乡距县城127公里,与湖北省建始县接壤。森林覆盖率达81.27%,是典型的山高林密地带。近年来,该乡充分利用当地的地理优势和气候条件,借助脱贫攻坚的强劲东风,大力发展中药材、烤烟、生态康养等产业,走出了一条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的发展新路子。
  产业转型实现从地下到地上的嬗变邓家土家族乡境内资源丰富,有铁储量近亿吨,煤炭储量3000万吨,还有丰富的风能和水源。该乡曾经是个产煤大乡,禁采之后,村民们一度失去了经济来源。后来,在党委政府的号召和引导下,当地群众纷纷从地下开采回到地面种植,围绕县上提出的特色效益农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烤烟、中药材等产业。
  伍绪村,平均海拔1600米,山高林深,气候适宜,是发展中药材的“天堂”。为此,该村把产业发展目标盯准了中药材种植。
  伍绪村村民罗仕军之前一直在丁家湾煤矿务工,当了20多年的矿长,主要负责矿厂的安全。2013年,煤矿关闭后,他家没有了经济来源,只能四处打零工,一度生活十分困难。2016年,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罗仕军决定率先种植中药材。
  隔行如隔山,万事开头难。之前没有接触过中药材产业,对种植技术一窍不通,这让罗仕军十分苦恼。听说湖北建始县龙坪乡天麻种植规模大且种植技术好,他便多次前往该地学习,经过不断调研总结,他发现中药材产业前景广阔、效益好、回报高,更加坚定了他发展中药材产业的决心。
  说干就干!没有中药材种苗,他便从湖北购买了大批党参、天麻、贝母种苗,发展了近40亩中药材,成了当地第一批发展中药材的村民。整理土地、移栽种苗、除草施肥、养护管理,每一个工序他都不马虎,每一根药材都浸透了他劳动的汗水。这些年,经过不断摸索,罗仕军的中药材基地逐步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种植,年收入近20万元。
  为了带领更多村民发展中药材,让中药材产业真正成为村民脱贫增收的一剂“良药”,罗仕军和同村的罗仕文一起成立了伍绪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承诺保底价收购中药材,免费为村民进行技术指导,同时,还能为村里的剩余劳动力和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
  村民们没有了后顾之忧,纷纷加入到中药材种植队伍中来。如今,该村发展中药材近500亩,涉及村民180余户,其中贫困户30多户,罗仕军成了村里名副其实的致富带头人。
  在种植过程中,罗仕军发现独活的效益特别好,亩产值在7000元左右。接下来,他打算再发展50多亩独活,将现有的种植规模扩大到100亩,带领更多老百姓走向脱贫致富路。
  近年来,邓家土家族乡以十里坪荒为中心,在神树村、邓家村、池塘村种植烤烟1500余亩,年产值400多万元;在伍绪村、神树村、池塘村、楠木村发展以党参、贝母、天麻为主的中药材5000余亩,年产值8000多万元;在邓家村发展茶树800亩,全乡基本实现村村有骨干产业,户户有致富项目。
  因地制宜打造生态康养避暑胜地炎炎夏日、酷暑难耐,哪里凉爽,不用苦寻,邓家土家族乡,邀您纳凉。
  邓家土家族乡有着得天独厚的森林资源和气候资源,这里空气清新,负氧离子含量高,特别是夏天,平均气温19度,是夏日里绝佳的避暑胜地。当你走进邓家土家族乡,就仿佛走进了天然氧吧,令人身心舒畅。
  邓家土家族乡楠木村,是一颗隐在深山人未识的乡村旅游胜地,它由城门垭、仙女岩、海洋时期的锚地、古道、蝴蝶山等多个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组成,拥有一条令人叹奇的山水园林游廊。
  城门垭是楠木村的入口,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走进城门垭,穿过一百多米的绝壁公路,就看见一座山门,门楣上写着“楠木”两个大字,这便是楠木村小茅坝安置点,这里四周都是绝壁,站在山顶上,极目远望,山下是一幅绝美的风景画。
  位于小茅坝安置点的楠木香农家乐,每到夏天,生意十分火爆,不少市民纷纷来这里避暑纳凉,享受夏日的清凉。
  楠木香农家乐的老板与老板娘三十出头,丈夫谭军吾,是村里的副主任、综合治理专干;妻子是村里的团支部书记。很早以前,小茅坝只有一户人家居住,14年前,这一户发了家,搬走了。刚从部队退伍的谭军吾看上了这块地方,便买下了这家的房屋和山林,全家人从邓家村搬到了这里。
  2017年,楠木村建设集中安置点,谭军吾率先把老房拆掉,以自己和父亲两户六口人的名义合建了新楼房,第一个开办起了农家乐。靠着一段绝壁公路和四周迷人的风光,楠木香农家乐自开张以来,游客络绎不绝,每到夏天,楠木香21个房间基本上天天爆满。从七月到九月,是夫妇俩最忙最累的时候,也是生意最好的季节,这一季纯收入就达20万元。
  这个夏天,谭军吾最开心的是来楠木村避暑纳凉的游客越来越多,有时游客太多,自家接待不了,他就向附近的其他4户农家乐推荐,确保客人在小茅坝有吃有住。
  彭治平家的“仁义农家乐”,一周前,谭军吾为他推荐了6名外省客人入住,他们打算住到天气改凉后再走。当初,为了动员彭治平搬迁到安置点,谭军吾和村里的干部为他做了不少思想工作。作为贫困户,彭治平一家享受了生态搬迁等多项政策补助,搬迁建房一分钱没花。搬迁后,谭军吾又动员他开办农家乐,每当有接待不了的客人时,便推荐到他家,这让彭治平十分开心。
  为方便游客们的日常生活,目前,谭军吾正在修建一个3层楼的生活超市,接下来,他还打算修建一个集体食堂,帮助有住宿接待能力,但没有餐饮接待能力的农家乐,更好的留住游客。
  近年来,邓家土家族乡秉承“两山论”的发展理念,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以乡村旅游和土家文化为核心,倾力打造乡村生态康养产业。本着“产区变景区、农房变客房、田园变公园”的理念,以解决贫困户、地灾户、远户的安置为契机,在池塘村、伍绪村、楠木村新建安置点3个,通过安置点的美化、亮化,不少村民纷纷办起了农家乐,发展乡村旅游,走自主创业之路。
  目前,该乡已建成农家乐23家,在建农家乐10余家,可接纳游客500余人。生态康养产业已成为该乡的一大增收致富产业。
  文化引领传承土家文化留住游客邓家土家族乡是重庆市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摆手舞、背二歌、踩堂戏、背篓情、土家酒歌、兰竹调、黄四姐、山歌等土家智慧的结晶,是该乡的特色文化。其中,《邓家踩堂戏》《背二哥号子》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土家八大粑》《土家八卦刀》《夯墙号子》《抬嫁号子》被列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走在邓家土家族乡的乡间小路上,有时会零星的遇见几个“背二哥”,他们背着个大背篓,一路吆喝着号子前行。
  家住邓家土家族乡邓家村4组的向文轩是“背二哥号子”市级传承人,他当“背二哥”已有50多年了,从祖辈那里到他这一辈,算下来至少是第五代上百年了。据向文轩介绍,过去“背二哥”又名“背脚子”。一个背篓,一个烟筐,一根打杵,一幅皮肩就是“背二哥”的行头。冬天,山路结冰,为了防滑,他们便在脚上套一副“脚码子”。
  “背二哥号子”是“背二哥”为了消除寂寞,缓解疲劳而哼唱的一种山歌。这种号子根据路况分为慢号子和快号子。上坡路叫慢号子,平路或下坡叫快号子,叫号子时走在最前头的人引领和报路况,后面的人跟着应和。邓家土家族“背二哥号子”作为一种先辈们从生活中总结创造出来的民间音乐形式,来源于生活,又反哺着生活。2011年被纳入市级非遗传承保护目录,2015年向文轩被评选为市级非遗传承人。
  在邓家土家族乡,每当举行大型节庆时,踩堂戏是一项必不可少的项目。
  踩堂戏在邓家土家族乡的方言中,“踩”是表演的意思,“堂”即堂屋,是农家居中高大宽敞的客厅。概括起来说:踩堂戏就是在堂屋内表演的戏。邓家土家族乡人一般称其为堂戏,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为了与巴东堂戏相区别,取名踩堂戏。
  踩堂戏有别于其他地方小戏,踩堂戏剧目普遍具有俚俗的民间色彩,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山野风味,其道白和唱词通俗自然、生动活泼、具有突出的地方性口语化特色。“踩堂戏”既有遵照一般戏曲要求的“手眼身法步”五功的表演规范,又有其独特的个性,深受当地老百姓欢迎。
  近年来,邓家土家族乡立足背二哥、摆手舞、踩堂戏等土家文化、非遗文化,深入挖掘收集整理,打造文化旅游品牌;通过开展非遗文化进社区、进校园等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升乡村旅游档次,用特色活动吸引游客、留住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