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版:专刊总第2545期 >2020-09-28编印

稳安有所居方能乐
刊发日期:2020-09-28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图片1
图片1

图片2
图片2

  搬迁后的李守林夫妇在享受新生活。
  邓家土家族乡楠木安置点。
  “搬出来好,啥子都方便。”年近古稀的李守林,在搬到平河场镇的安置点之前,居住在原庙堂乡文庙村四组的山梁上,海拔近2000米。
  近2000米的山梁上,要买盐、锅、碗等生活日用品,李守林老俩口要步行近4个小时“跨省”去湖北巴东的下谷坪镇,“平时,庙堂街上连个卖菜的都没有。”
  2017年年初,错过整乡搬迁时机李守林,决定搬离庙堂。
  “一个人补贴了13000元,政府又帮我们找银行无息贷款了5万元,这就起了屋,搬出来了。”李守林在安置点的房子有85平方米,上下两层,“住的比原来好了,走几步就到街上了,买东西、看病都方便。”
  搬离大山的村民,都过上了更好的生活。这得益于我县在多年积累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经验基础上,大胆试大胆闯,以点带面,复制推广“庙堂经验”,破解“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难题,推进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促进集中投入与精准帮扶相结合,推动当期脱贫和长远致富相融合,努力培育后续扶持产业,积极开展就业帮扶,为深度贫困山区精准脱贫、“攻坚拔寨”探索了一条新路。
  本着“就近、便利”和“生产、生活两促进”的原则,我县坚持走易地扶贫搬迁与美丽乡村建设、小城镇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发展、乡村旅游发展相结合的路子,大力推行微型集中安置。在全县规划启动5户以上联建微型集中安置点334个,目前已全部建成———县搬迁办主任唐述德告诉记者。
  全县坚持贫困户易地搬迁和危房改造“两手抓”,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和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的通知》《关于印发巫山县深化易地搬迁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等系列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配套文件,确保贫困户“愿搬尽搬”、危房“应改尽改”。同时,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纳入乡镇(街道)脱贫攻坚综合考核,进一步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各项工作扎实开展。
  在资金保障上,探索创新多渠道筹集搬迁资金。充分利用市内区域扶贫、宣传集团扶贫、东西部扶贫协作、三峡集团定点帮扶等帮扶资源,整合筹集资金1.2亿元,用于补助搬迁群众和配套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积极承接专项融资资金,申请承接期限长、利率低的专项基金和政府债券16.625亿元;严格按搬迁人口界定住房面积,对政府投入和补助不足部分,在保证搬迁户不大额负债的前提下,由农户自筹。
  在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坚守“群众自愿”的工作底线,并注重搬迁对象精准性,注重安置方式灵活性,注重政策落地时效性,注重后续发展持续性,注重工作运行流畅性,确保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以前,官渡镇的万梁村,是重庆市市级贫困村之一。全村境内几乎全是悬崖峭壁,坡度25度以上的耕地3100亩,占全村耕地的45%。因万梁村地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耕地条件差,一方水土难以养活一方人,绝大多数农户还在饮用旱水,完全靠天饮水的状态。2012年,官渡镇开始实施万梁村整村搬迁项目。通过集中安置、县内分散、转户进城等方式进行搬迁安置的有537户、1535人,搬迁安置率高达92%。
  目前,已有竹贤乡下庄安置点、平河乡大峡安置点、骡坪镇茶园安置点等18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规划布局在乡村旅游资源区;18个集中安置点安置农户从事乡村旅游工作,年创旅游综合收入300多万元,带动237户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吃上“旅游饭”,靠乡村旅游脱贫致富。
  有安全的住房,有了产业,群众的脸上露出了笑容。数据显示,全县“十三五”期间,根据搬迁户自愿,共建成微型集中安置点334个,安置建卡贫困人口13051人,随迁非贫困人口近10000余人,配套完善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真正体现了“挪穷窝、换穷业”的政策设置初衷,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