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版:专刊总第2545期 >2020-09-28编印

搬走出深山才有路
刊发日期:2020-09-28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恶劣的自然条件,落后的基础设施,一直是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最大阻碍。”县扶贫办主任朱钦万说,由于区位的劣势,尽管高山地区群众十分勤劳,但仍然难以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即使解决了温饱,也只能维持简单的再生产,“饱而复饥、温而复寒”的情况时有发生。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近年来,我县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从根本上解决偏远高寒地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斩断“穷根”的重要途径,帮助3万多人逐步走上了自我发展、脱贫致富的路子。“住在两楼一底的小楼房,出门上街都方便多了。”家住两坪乡仙桥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李佳玲说。
  2009年,家住庙堂乡的村民李佳玲一家四口,告别大山,成为当地首批易地扶贫搬迁户之一。自从搬到仙桥乡后,李佳玲一家住在80平米的小楼房里,距县城只有20公里,不仅交通便利了,居住环境也非常好。
  而庙堂,则是我县整乡搬迁的典范。
  过去的庙堂乡,流传着这样的歌谣:“一上上云天,一下下河边。对山叫得应,走路走半天。”“吃的是三大坨,住的是沟沟壑,烤的是转转火,睡的是包谷壳。”当时的庙堂,因为窎远,贫穷程度简直无法想像,有的一辈子找不到媳妇,有的生病了因为交通不好,又没钱得不到医治只有送命。
  2008年初,庙堂整乡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全面启动,庙堂乡成为全国首个整乡易地扶贫搬迁乡。2009年,在整体搬迁任务基本完成后,“庙堂乡”从此在行政版图上消失,并入五里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如今这里只剩下葱茏的植被,珍奇的野生动物和各种珍贵的中草药,庙堂乡曾经2000多名村民作别祖辈肩挑背磨的生活搬出深山,开始了崭新的生活。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其他乡镇。当阳乡里河村村民吴清贵,全家5口人,居住在老里河“三不通”的地方,房屋结构为茅草屋,居住环境非常恶劣。2013年父子两人相继因病花费10余万元,2014年烘烤药材时致使居住的茅草房起火,损失2万余元,本就贫困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
  2014年将他纳入贫困系统后,于2015年就享受易地搬迁政策,在当阳场镇购房,获得深度搬迁补助4万元,彻底改善了居住条件。2017年又在帮扶干部的精准帮扶下,引导其子吴明早外出务工,吴清贵夫妻二人在家养殖蜜蜂24桶,种植药材桔梗5亩。如今,该户年收入达3.5万元,不仅还清了所有债务,还为全村贫困户树立了自力更生奋勇脱贫的榜样。